四月下旬,家教一詞,因立委間爭詏,而在議堂之內,牽起一陣波瀾。可惜傳媒在處理此則「報導」時,重點在于衝突性和口水戰;而且,彼此愈放狠話,把話愈說愈不清楚愈好;鮮有從傳播理論最基本的知識回顧一下,家教是甚麼?有沒有一個基本的共同認知?抑或只是個含混,想當然、隨便意指的一個世俗理解?爭議雙方腦海中,對此詞語境意義,是否有所重疊?抑或南轅北轍,各憑一己推想而貶損對方?
只要翻一下字典,就可以知道,家教意義自古有四:其一是同現在在課堂上課或遠距教學相反,在家裡教導學生(《史記‧儒林傳‧申公》:「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其二是唐宋時,鄉塾私孰用以教導初學幼童的啟蒙讀本,如敦煌諸卷中,即有《太公家教》和《武王家教》讀本;其三是近代家庭教師的省稱,在台灣,我們稱為補習、補習老師,但在香港仍稱為家教、作家教和家教老師;最後一義、也是最傳統的解釋是:家人所當謹守的家庭禮法。
中國人自古即重視教育子孫和教化萬民。例如從字源來看,學字無論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去看,都是教孩子在屋頂結繩(x)之意(修整房子),其後衍義為學校後、教學和受學(甲骨文有「于大學尋」、「王學眾伐于免方」;金文則有「才昔先王小學」諸句」,也因此許慎《說文》解釋「學」是覺悟、從教──故敎字更為表情達意,它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裡,都象極手持著鞭子,要孩子學打繩結(x)模樣,故《說文》說「上所施,下所效也。從手、孝。」甲骨文和金文亦將敎聚焦在教學上(甲骨文有「其教成」,金文則有「越人修教備恁」諸句)。《小載禮記‧學記》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又說「君子(古之王者)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但無論古今中外,最初之教與學(社會化第一步),必自家庭開始,此即家教一詞意義之所由生。
不過,在父系、父權宗族社會制度中,父嚴母慈,教之者責任,主要便落在家庭中位尊的父親身上(因此「養不教父之過」)。因為根據《論語》所記,孔子除了關心兒子阿鯉有沒有學習《詩經‧國風》之〈周南〉、〈召南〉外(《論語‧貨陽‧十七》)還曾于庭中兩度訓鯉,故雅稱父親的教誨為庭訓—-庭訓就等同家教的等位同義詞。《論語‧季氏》記述,孔子「嘗獨立,(想溜出去玩的)鯉趨而過庭,(孔子見到就問)曰:『學《詩(經)》乎?』對曰:『未也。』(孔子就教訓他)『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自後庭訓似乎就成了家之所以為家的一個崇高家門指標,最好能夠標榜。例如,《晉書‧孫盛傳》:「時盛年老還家,性方嚴有軌憲,雖子孫(頭髮)班白,而庭訓愈峻。」因此,一個人如果在生長過程中,沒有受過庭訓,反倒是件憾事,例如東晉葛洪就說:「年十有三,而慈父見背,夙失庭訓」(《抱朴子‧自敘》)。
廣義來說,庭訓、家教、家訓、家約、家規、家法、家鉢和家行(音ㄒㄧㄥˋ)等,全都是等位同義詞;談論家教的古書亦不少,比較著名的如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宋司馬光的《家範》和清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書》諸如此類。而若一言以蔽之,所謂家教者,教孝也,但若深入細思,則我文化所謂之家教,其實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履行概念。
首先,家教是內遵和外揚的。內遵就是「子子」—-做個孝悌的好兒子、好女兒。「事父母能竭其力」,並且要和顏悅色,一片孝敬之心。正如《子弟規》一書所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匆懶,父母敎須敬聽」;「出必告,反必面」;「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先到」;「稱尊長,勿乎名;對尊長,勿顯能,路遇長,疾趨拜」;「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勿踐閾(踩門檻),勿跛倚,勿箕踞(蹺起二郎腿),勿搖髀(搖腿)」。
外揚則是要「揚名聲,顯父母」,「大孝尊親」,父沒,則要「三年無改于父之道」。
其次,家教是有階級性的。在一般家庭裡,只要子孫先意承志,無違父母之命,不辱門楣即可;但在大戶人家中,則要子孫顧及家世、家風、家行(ㄒㄧㄥˋ),家業和家學諸多要求,以符世家門望。後周漁陽人、右諫議大夫竇燕山(禹鈞),敎子有方,家法為一時表式,五子俱相繼登科,時人稱為「燕山竇氏五龍」,成為中國第一位模範父親(見《宋史‧卷二六三》),此即我們熟知的《三字經》:「竇燕山,有義方;敎五子,名俱揚」典故。據說粵人稱父親為「老竇」,即源于此(但亦有謂是客家語「老頭)一音之轉)。」
另外,家教也因性別不同而施教有異。例如,兒子因為要留守家園,打理父業,故「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曲禮》);但因女兒家出嫁在外,故強調的是婦德、婦容、婦言、婦工,在家從父,適人從夫,夫死從子,三步不出閨門,事(專注)在饋食之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的閫範懿德,讀的書也幾乎是〈內則篇〉、《烈女傳》和《益智書》一類。
不過,一則由于時代變遷,二則由于生活忙碌,家教現代社會意義,早已轉趨淡薄。現代家庭,已非三代同堂,父母親一早忙到晚,小孩子從安親班、幼稚園開始,直到高中,幾乎全日就學,稍有閒餘,又得上各類才藝班,到上了大學,又多居宿在外,家庭影響力式微,所謂家教,實也不知從何敎起;似乎—–社敎、媒體之敎和議堂示範之敎,比家教更有成效。簡單的說,今天,如果覺得小孩子乖、有規矩、有禮貌,嘴巴甜些,負責守紀,就會說他的父母敎得真好,真有家教。
就傳統粵俗來說,說人沒家教,就等於影射人家「有爺生沒孃敎」,那是個野(生)孩子,定然是一句十分傷人的話,當然有侮辱意味,君子勿言;但是如果「有家教一點好不好?」聽起來象蘊含著「有些修養好不好」的意涵,則語意就平淡得多,沒有那麼刺耳。古諺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議堂上爭吵的氣話,媒介在處理和播出、刊登時,應該都十分慎重,不以搶先為勝,也不應以有「添亂」之虞的局部事件為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