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木柵國小本學年度首次試辦讀報教育,以「接近全校、擁『報』快樂」為主旨,利用每周約一節課的時間,讓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讀報活動,而三年級以下小朋友,也可隨機參與。種子實驗班三年七班由林秀瑾老師帶領,產出心得與教學策略,林秀瑾老師也常與全校師生分享,而行政上也大力支持並參與他校舉辦之讀報教育研習營,在教學與資源上,共同提升。

  林秀瑾老師教學經驗豐富,以簡單易懂的方法,帶領學生以讀報學習語文能力、閱讀能力及觀察能力。簡短的課程,首先進行「三個提示猜新聞」,先將小朋友們分成數組,依當日新聞內容,以提示新聞之內容,即其相關人、事、物,以白板作答方式,進行搶答,至多給予三樣提示,答對者則以加分獎勵。提示則以常用四字成語,或名詞組成。如:「模範生」、「努力不懈」與「獎金」得出「46學生獲總統教育獎 逆境典範」新聞;「高手過招」、「君子之爭」,得出「以棋會友 北縣學童對弈切磋」新聞。

  參與訪視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認為,此種方法簡單容易進行,而最重要的是,林秀瑾老師出的提示,能有效促進學習效果。以四字成語與常用語辭,將學習標的轉化為學習媒介,使小朋友進行接觸時,同時習得兩者,除了瞭解語詞的用法,更要進一步思考語詞的涵義,才能夠順利的找到新聞,而這過程中,小朋友也能順便記憶接觸到的成語與詞語。

  除此之外,也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舉手分享內容與心得,其他訓練表達能力與分享的方法,如舉行「我是小主播」,請學生選擇新聞並上台朗讀。而寫作訓練方面,則進行剪報活動,寫下新聞內容與心得;「童詩仿作」以仿造詩詞結構,填入其他主題,發揮想像力。而林秀瑾老師也指出與家人共讀重要性,強調讀報教育在家庭的實踐。

  學習成果方面,林秀瑾老師則說,小朋友們不喜歡寫作業,但是卻喜歡讀報。而讓讀報成為遊戲,是快樂的事情,從而引發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培養成閱讀的習慣,提煉各類知識的吸取,形塑思考的能力,正是讀報教育的目的之一。

  木柵國小將讀報教育視為配合課程,輔助相關教學領域,而不擠壓正課教學時間,並將校內閱讀策略進行整合,教師、資源與行政間相互支援,避免增加教師負擔,行政上的投入,尚有全校性的相關活動還有每周二的「木柵之聲」廣播活動,一同配合讀報教育的宗旨進行。而推行困難之處,主要是經費問題,陳世敏董事長則強調,比方以商家贊助某班一學期報紙,而以製作商家芳名錄,類似廣告的方式,促進商家贊助誘因,如此則透過社區的力量,一同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