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報章有些「罕見」字,版面或已有些解釋,但似仍可以再談一下:
一、笨
張大春先生在「認得幾個字」專欄中說「笨」(《中國時報》,5、15,頁E4),提及「『笨』這個字與『愚蠢』相提並論其實不無可疑」,所言甚是。笨原是「自認高材老更剛」的竹(宋王安石詩句)的那層內膜,它和笨拙扯上關係,正式見諸書刊者,似乎首推唐時,由房玄齡、褚遂良等補注合撰之《晉書‧羊曼傳》—-內中提到晉豫章太守史疇,因為身體肥胖,時人稱之為笨伯。但為何用「笨」這個字,似乎無從稽考。不過《康熙字典》裡,的確有一個引《集韻》指稱粗率、愚拙甚為貼切的笨字—-豎心旁加上本字的「忄本」(卯集上,心部五畫)。根據《康熙字典》的解釋是:「部本切,音笨,性不慧也」,也不知甚麼原因,這個「忄本」字也並沒有廣為世用,正如形容「急急離開」最貼切的一個「赸」一樣(「赸」,音同散,《西廂記‧鬧簡》:『你也「赸」我也「赸」』),不知何故,世人只用散,而捨「赸」不用。
二、跽
六月底台北歷史博物館有「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展出大陸漢陽陵博物館的稀世彩俑,其中之「塑衣式跽坐拱手俑」更是鎮館之寶。這裡要說的是「跽」字。跽,音伎(ㄐㄧˋ),是長跪之意,長跪不同一般的跪或唐(日)式跪坐—-它是要求兩膝著地,上腿和上身挺直而跪,臀部不碰腳跟,是表示有所動作的樣子。《史記‧范雎蔡澤傳》:「秦王跽而請曰:『先生可以幸教寡人。』」
三、重孫
五月中下旬,報載大陸廣州白雲區一位富豪,為慶祝重孫滿月,把整條馬路包了下來,筵開一百卅八桌,擺闊之態令人側目。重孫是那一代的孫呢?答案是孫子的兒子,亦即曾孫。《爾雅‧釋親‧孫之子為曾孫注》:「曾猶重也。」
關于人倫之輩序,我國自古即甚重視,故啟蒙之訓古《三字經》即有:「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元),乃九族,人之倫」之教;而明邱濬所撰之《成語考》,說得也很清楚:「何謂九族?高、曾、祖、考(父)、己身、子、孫、曾、元(玄)。始祖曰鼻祖,遠孫曰耳孫。」(〈祖孫父子〉篇)玄孫兒子稱來孫,再來就是乃孫、雲孫以及耳孫等等,湊成祖宗十八代。宋代陸游囑咐兒輩「王師北定中元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其後,宋終亡于元,有人寫詩感嘆地說:「來孫却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乃翁、來孫,皆是輩分。當今社會,三代同堂可能是常態,四代、五代同堂就不易了,難怪大陸富豪要「熱烈慶祝」一番。
四、亘
立委蔣孝嚴令媳,芳名舫亘,報紙加注亘之音為「宣」,但未點出字義。是的,亘之與宣音義皆同,俱宣揚、宣佈、宣通之義,亦是回應、旋轉之意。《說文》:「亘,求回也,從二,從回……象亘回之形,上下所求物也。」段玉裁注進一步解釋此字回從二之意說:「回者轉也……上下謂二,所求在上,則轉而上,所求在下,則轉而下。」—-等于說把一個陰陽太極圖的動靜觀,用一個亘字表達出來。亘又與亙通,讀曰更(ㄍㄥˋ)或「ㄍㄣˋ」,作從此端直貫到另一端解,此諺語「亙古未聞」一語之所取喻也,而梁啟超〈題放翁集〉詩,更有「亘古男兒一放翁」名句。與亙字很接近的一個字題恆(恒)。字家說,此亙字之「中心一塊」,是之上、下弦之形,是週而復始之意,歷久不衰故曰恆。
五、豩
《聯合報》〈繽紛版〉「字找樂子」欄說,「三隻小豬」疊不起來,故查無此字(05. 24)。的確,字書並無此字,倒是有兩豬並排的「豩」字—-音彬(ㄅㄧㄣ),亦音頑,頑蠻大膽之意,該是兩隻小豬頑皮地嬉戲。《說文》說:「豩,二豕也。」段玉裁注解之曰:「二豩乃兼頑鈍之物,故古有讀若頑者。」唐劉錫禹之〈答樂天見憶詩〉,即有:「筆底心無毒,杯前瞻不豩」之句。
六、禤
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市市委書記禤沛鈞,五月下旬訪問台北(《聯合報》,民國98.05.25,頁A13),報紙在報導這-「罕見」姓氏時,不禁大談其可能源起。禤,音「ㄒㄩㄢ」,確是一個罕見古姓氏,字書多付闕如,連《康熙》字典也只簡單的引《字彙》說,呼淵切,音喧,又據《篇海》解釋為「姓也」(午集下,示部十一畫)。
《聯合報》同日同版之「小檔案」欄,將此字型構解說得十分漫畫化;說是鼻祖漢南越王趙佗所創造的字,當中的「示」為王者的講話、發文;「四」指四海,「羽」是龍袍;又說,鼻祖本是將門,明洪武年間離軍回戶,因而以禤為姓以紀先祖,故「示」為將旗,「四」為將軍背負的四面令旗,而「羽」則是鎧甲。
不過,若真的要字的形構去解釋禤字,似乎,又另有其他有趣線索。「四」該不是數目字的四,從甲骨文和小篆去看,最象「網」(四)字;「羽」字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裡,都是羽毛成翅膀的樣子,就是鳥的意思,所以,網下之鳥,該是在說捕鳥這回事,是先民的一種自然幹活方式(和這部分最接近的,是小篆「曰字下邊一個羽」,音榻的字,象飛鳥振翅而飛);而示字從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去看,都如《說文》所說,「天垂象(天文)見吉凶,所以示人也」—-示字不但象祖先神主牌位,「二」字下的「小」字,原是「三垂(行)明(流)星的意指(象個「川」字);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意思,正如《易‧繫辭下》所說:「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擴大解釋,則是泛述鬼神之事。從這樣的視角來說,禤字就是一幅初民生活寫照—-神巫之事的宗教活動加上捕獵營生!示;古又通祇(神祇),亦為姓(《史記‧晉世家》記載,春秋時晉有示眯明者);所以,禤姓另一種說法—-源自黃帝之後的北宮禤及其以方國為姓的後裔,可信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