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國小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16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三上,第四單元「快樂總動員」。
2.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一單元「只要我長大」。
3.自編教材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3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2-2-6欣賞並分辨自然物、人造物的特質與藝術品之美。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六、主題:冷水煮水餃也行!省時、省瓦斯、皮不易爛(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 nownews更新日期:2009/03/14 01:38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般人煮水餃都會等到水滾了,才把水餃放下去,不過,其實直接用冷水也可以煮水餃,比起滾水煮水餃,不但時間短、省瓦斯,而且不用怕會將水餃皮煮爛。只是用冷水直接煮,只限「冷凍水餃」。
開瓦斯準備煮水餃,水還沒滾就把水餃往鍋裡放,接著放著不管,等到10分鐘過去,一顆顆飽滿的水餃就能上桌了。前衛生署食品安全科科長劉兆宏說,如果等水滾才把冷凍水餃丟進去,外面100度,裡面可能零下10幾度,一加熱起來,常常皮熟了,但肉還沒熟,但如果用冷水煮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劉兆宏指出,水餃多是豬肉餡,最怕不熟會有寄生蟲,但想把水餃煮熟又怕煮糊了,因此才會想出用冷水煮水餃,特別是平常煮水餃不但要多花5分鐘等水滾,放水餃時又怕熱水濺起燙到手,比起來冷水煮水餃好處多多。他還說,其實用冷水煮水餃跟滾水煮的技術一樣,只是冷水就丟下去可以省時間、省瓦斯,手還不容易被燙傷。
不過,劉兆宏也提醒,一定要是冷凍水餃才可以用冷水煮,而乾麵條、冷凍湯圓同樣可行,不但省時又省瓦斯,口感更Q,民眾下回想吃水餃,不妨可試試看。(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徐敬芸、鄭偉宏)
八、教學活動簡述:
課前準備:
1.提醒學生多注意媽媽或是爸爸在家中作「烹飪」的心情、習慣、與方式,並且這樣的觀察記錄下來,帶到課堂上作為討論的子題。
2.課前先將同學分組,把外食家庭與在家中烹煮飲食的家庭打散,並且分配到不同的組別,每一組皆有兩種不同的飲食習慣之成員。
3.告訴學生,若有煮水餃、煮飯或烹煮的經驗,可以將此經驗記錄下來,也可用草圖繪製下來,帶到課堂上與同學分享。
上課:
1.先讓學生分組坐好。
2.發下此則新聞,並詢問學生以下問題,讓學生瞭解此則新聞敘述的重點與探討「烹煮」的經驗:
(1)WHO—誰會有這樣的經驗?
(2)WHAT—煮水餃所發生的變化?
(3)WHERE—在哪裡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4)WHY—為何我們要做這樣的事情?
(5)HOW—如何調整「用火」的習慣與經驗的養成?
3.師生一同統整歸納出大家討論的經驗與想法,並將這些想法做延伸。
「烹煮」食物時地點大多在哪裡?
「烹煮」食物需要哪些用具與機器?
「烹煮」時可能需要哪些食材?
「烹煮」時人物的表情或心情會是如何?
將以上幾個提問拋出,讓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並繪製於四開圖畫紙。
4.請各組分享對「烹飪」的感覺,並把小組完成的四開作品與同學說明及分享,展示各組對「烹煮食品」的印象。老師從旁視情況提問:跟誰一起做這樣的事情?為何會一同製作?製作時你的經驗?。每組約3-5分鐘。
5.最後歸納說明:
◎烹煮的環境與設備:可能在家裡的廚房、外面的餐廳。包括的器具:碗盤、刀叉、筷子與湯匙。使用的工具:抽油煙機、瓦斯爐、鏟子、湯鍋與炒菜鍋…等等。
◎烹煮的心情與經驗:因為要使用火,所以在烹煮的過程裡可能會流汗,製作的過程時會很忙碌,準備的過程裡會手忙腳亂,也有可能會因切菜弄傷了手指或是打破碗筷的經驗。可說明一些烹煮的情景、說明不同的景像,讓孩子加深、加強其印象。
6.老師說明製作的方式、繪製的要求(線條與色彩、構圖),請學生分別在八開圖畫紙上做出「和家人一起做菜的經驗」。
製作的方式-運用粉蠟筆做線條、色彩的彩繪模式。
構圖的方式-將烹煮的環境雨可能撐現的人物作安排。
色彩的模式-運用粉蠟筆的方法。
○1握筆的方法及表現的手法(直勢、側勢、仰躺的握法會出現不同的效果)
○2色彩的表現(冷暖色系的說明):使用色項環的教具
色相環:a.http://blog.apao.idv.tw/read.php?39
b. http://www.schannohome.com/?p=376
7.作品完成後,老師挑選五幅具代表性的作品,放置於黑板前並請學生欣賞其他同學創意的表現。根據創作的過程作說明,可以讓同學間獲得更多的想法與激盪彼此新的創作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