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woodstock音樂節四十週年的重要日子,國際導演李安順勢於十月在台推出以此音樂節為主題的喜劇電影「胡士托風波」。這個音樂節堪稱二十世紀重大的文化事件之一,它結合了身體、意識,在六零年代的紐約州聚集了五十萬名年輕人,而這空前絕後的規模,和圍繞在woodstock音樂節的故事、啟發以及夢想,四十年後仍舊令人著迷。
Woodstock在台灣被翻譯為烏茲塔克,香港則是胡士托,而大陸則用伍德斯托克一詞來稱呼。但這三個名稱都是指1969年在美國紐約州白湖鎮(Bethel)農場舉辦的音樂節。
Woodstock音樂節從籌辦開始,就是一連串傳奇故事的開始。在音樂節開幕的前一個月,因預定舉辦地的鎮民擔心大量嬉皮(hippie)污染了保守的小鎮而反對音樂節舉辦,使得音樂節製作人需要重新規劃整體作業,最後倉促的在紐約白湖鎮舉行。也因為時間短暫的關係,很多無法如期完成的硬體設施,像是音樂節大門和圍欄,最後則以免費的方式,讓大批觀眾可以入場。人潮湧進小鎮,阻塞當地的交通,旅館、食物供不應求。會場中各式群眾活動四起,反戰、學運、東方禪學以及民權等議題,利用woodstock音樂節的媒介說話,傳遞訊息。而woodstock本身也在說:搖滾樂是愛、和平和勇氣。
All you need is love
六零年代始於美國西岸的嬉皮文化也在美國東岸的woodstock音樂節扮演了重要角色。這群嬉皮或者花之子(Children of flower)對社會政治議題有高度敏感性。在六零年代的反越戰、抗議種族差別待遇、尋找性別認同的社會之下,他們結合了意識和身體,在woodstock音樂節中實踐「愛與和平」、「只做愛不做戰」的口號,那是一群相信解放、相信才氣逼人的搖滾樂手、相信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的青年。
藥物更是woodstock音樂節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們可以沒有食物,但不能沒有大麻。在追求心靈和生活方式的解放,藥物是美、愛、誠實、愉悅之外的第五哲學。和平的花朵在這三天裡也奠基於藥物之上,那是開朗、歡樂,不吝對陌生人伸出援手的社群。外人看似荒唐失序的世界,對他們來說的混亂,卻是精神成長為美麗宇宙的必經之路。藥物開發了藝術家的創造力,結合了東方宗教的神祕體驗,進而成為代表嬉皮們的次文化精神之一。
但色彩斑斕的派對就在人稱吉他之神的Jimmy Hendrix和嬉皮之后的Janis Joplin,均在二十七歲死於過度服用毒品之後,瞬間變成黑暗髒污。
1970年和woodstock同名的紀錄片出版。1994年和1999年同樣以woodstock爲名的音樂節也想複製過去的傳奇。但在1969年八月的那個音樂國度裡,五十萬名年輕人陶醉在歡喜之中,不論是否藥物起了作用,他們心裡感受到的團結、愛、和平以及勇氣,至今仍是傳奇,並且持續影響著世界。(記者王淳眉整理)
參考資料:
以利特‧泰柏(Elliot Tiber)、湯姆.蒙特(Tom Monte)(2009) 《胡士托風波》,台北:遠流
Joel Mackower(2003)( Ricardo) 譯《烏茲塔克口述歷史:揭開世紀搖滾音樂祭的真相WOODSTOCK—The Oral History 》,台北:滾石文化
嬉皮,愛的經濟學,刊登於誠品好讀第80期
胡士托.音樂節.我的狂飆年代,刊登於印刻文學生活誌第伍卷第拾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