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靚」字高頻率出現在媒介之後,某君恍然而悟—-原來靚字並非是隨港報登陸的粵方言字!的確,在台灣靚字並非常用字,但在有線電視電影頻道中,那些播完又播的港劇裡,可說耳熟能詳。其實靚字是個多音、多義的字。

  靚念淨(ㄐㄧㄥˋ)或靜的時候,通靜、通請,指粉白黛黑的艷麗服飾(〈賈至˙長門怨詩〉:「舞蝶縈愁緒,繁花對靚妝。」),也指豔麗的樣子(〈貢師泰˙擬古詩〉:「意態閒且靚,氣若蘭蕙芳」)。由于靚的豔麗內涵最穠(靚裝、靚妝、靚莊),所以它所意指著美麗和美好的解釋,最廣為人所接受、知悉;而粵音則讀曰「亮」(ㄌㄧㄤˋ,國語發音)。

  另一個「睇」字,却真是隨港報登陸而「啟動」起來。睇,音弟時,是斜視貌;如屈原〈楚辭˙九歌˙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但睇讀作「題」時,則同睼,迎視也。唐白居易〈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王。」粵語口頭語保留了此字為常用字,作睼(看)解,世遂以為此是粵方言字矣。

  睇有睇視一詞,在女權運動史上頗堪一記。粵俗較維護傳統,三、四十年前,香港嫁娶,乾宅(男方)家居,必貼一對聯曰:「幸有香車迎淑女 愧無旨(御)酒宴嘉賓」,橫批則是「也曾攻讀〈內則篇〉」,以示所娶之婦媳,知書達理,幼受庭訓之意。《禮記˙內則篇》寫的是:「在父母舅姑(夫家)所,……升、降、出入、揖遊,不敢噦(音約)噫(乾咳)、噴嚏、欠伸、跛倚、睇(側)視。」今日聽起來當然是個笑話,但亦可知我人男女平權得來豈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