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推行讀報教育兩年有成,除了教師與學生的成果發表,國語日報並進行實施結果調查,由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葉興華教授主持,透過問卷瞭解教學成效,於九月二十七號舉辦「讀報教育成效與展望」座談會,邀請讀報教育贊助與推動單位、政府與學校各方代表一同參與,集思如何將讀報教育更深度、廣泛地推行。
問卷針對實驗班教師與學生分別設計。教師部分,除了背景資料(加入實驗之動機、是否曾經運用報紙在教學上等),以及讀報教育實際實施情形(教學時間、教學方式等);學生部分,調查基本資料、親子讀報情形之外,並檢視學生在接受讀報教育之後的反饋與改變。
根據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讀報教育對於教師的影響,首先教師們普遍嘗試意願高,並且男性教師佔有大多數,顯示教師在此方面專業能力之提升;並且,加入實驗班前後的教師,是否有使用過報紙作為教學,其間成效並無顯著差異,顯示沒有經驗的老師,也能夠獲得成效,但是「教師在教讀報前,自己一定要先喜歡讀報。」葉興華表示。此外,讀報教育能夠彈性使用,有效運用在零碎時間教學,如晨光時間,更可豐富教學內容,充實教科書內涵。
對教師實施讀報教育教學的方式,葉興華指出,很高興看到以紙筆寫作的學習單作業教學,比例非常少,符合讀報教育推行以來的宗旨,讀報教育主要在激發學生對周遭事物的興趣,培養閱讀的習慣,過多的紙筆作業,成效有限。但是使用在作為作文素材運用上,比例仍較低;並且,讀報教育實施時間最好一週能有四天以上,成效才會累積。此外報紙能夠班際共享,發揮傳媒產品公共財特性。近半數教師也能獲得學校行政與教師間的協助。
學生接受讀報教育之成效,教師們的問卷結果也顯示,學生在閱讀速度上面,有明顯的進步,閱讀能力的進步,代表在題旨方面的掌握性增加,並反映在學生提問的深度上面。所以現在的孩子不聽別人說話,讀報教育讓學生分享之際,同學互相有耐心聆聽對方的意見,成效卓著。
師生比較方面,雖然在學習能力表現上有落差,葉興華認為,教師的期望總是比較高,也同時呼籲多給予孩子一點鼓勵。但是明顯地,讀報教育改善同儕之間、家庭關係,並增進學生認知周遭世界的意願。所以葉興華說:「十元可能連一杯咖啡、一份薯條都買不到,但是十元能夠買一份報紙,卻能開啟世界之窗,走進世界之門。」
對讀報教育未來的推動,彰化縣西勢國小老師劉容枝表示,教師本身一定要喜愛讀報,因為學生將教師作為模仿的典範,教師必須以身作則,但是在教師意願上面,往往會因為所謂的「成果發表」而卻步;台北市八里國小宋挺美老師則指出,教師間其實支持程度差異大,而多半是由於正課教學壓力,今年由於不帶班級,自己則以「社團方式」,持續推動讀報教育。
在社團教學部分,桃園縣義興國小家長會副會長廖淑怡則強調家長、志工訓練,與教師協同合作的重要性,單靠教師的力量也許太薄弱。教師意願如何提升,澎湖縣教育局長胡中愷指出,除了要積極溝通,觀念的改變,並以投稿量計算給予教師「行政獎勵」,或者可提升教師們的意願。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指出讀報教育的延續問題,在於如何突破「教科書迷思」;全國教師會政策部主任詹政道,表示國中升學壓力越來越重,這關係到我國教育文化;教材取代部分比如國文科目,假使報紙有不錯的文章,也並非一定要念課本提供的運用於教材,但很明顯地不使用標準課本,可能會有「恐慌」;此外,也許國語日報是最沒有立場的報紙,但是否是社會真實,將來如何使用一般日報作為教材,都是將讀報教育深刻發展的關鍵。
讀報教育的推行,除了參與者的熱情,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經費與資源,也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國語日報深耕偏鄉地區,桃園縣教育處長張明文表示,偏遠地區資源無法像都會區一樣充分,讀報教育以少量的投資,卻能獲得國民教育品質的提升。此外,如何整合資源、經驗分享與教材開發,都是讀報教育推動的關鍵。
明德國小校長林玫伶則認為經費不難,目前每班的報紙經費自理,關鍵在於如何說服家長,「教師看到的讀報教育可能是公民素養的培養;家長要的則是學科能力的提升。」獲得家長支持後,便以班費訂購報紙;資源共享方面,林玫伶校長則推薦「台北市讀報教育資源網」的使用,今年台北市讀報教育徵件比賽獲獎作品也通通上網,歡迎教師們取用。澎湖縣教育局長胡中愷,表示澎湖縣四十一所小學校,僅有兩所尚未參與。進一步,胡中愷強調由於社會資源的不穩定,公部門能編列預算、有效贊助,讓讀報教育推行無後顧之憂。
負責國語日報讀報推行業務的副主編馮季眉,表示國語日報與國外普及推行不同,以偏遠地區為主,讓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獲得其他資源,國語日報日後並會進一步追蹤、持續記錄,並且編寫教材。
最後,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指出,國外研究顯示,是否參與讀報教育學生的學期成績,相差百分之十五,報紙是沒有偏見的資源,通過分享則是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