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下旬台北聽奧辦得有聲有色,全球注目,尤其開幕典禮,只可用陣容浩汗四個字去形容;即使凡屬慶典中必以之為助慶的舞龍舞獅,亦別具一格,教人叫好。不過,慣看黃飛鴻電影那種傳統式大鑼大鼓般獅藝的人,欣賞現代式彩獅在高蹻的鐵椿上,敏捷地跳躍之餘,可能還是感覺缺少了那麼一點點的獅藝文化味道。
商周之世,雜耍已經很出色了,這當然就有模倣猛獸的舞蹈以助興驅邪。所以,真實的年代雖然難以考查,但「五方獅子舞」的表演,很早就在民間流行了。五方獅子舞通常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另由一人扮一頭小獅子,再由一人扮成武士(馴獸師角色),逗引兩隻獅子作各種表演;例如,搔癢(捉跳蝨),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表演獅子溫馴樣子的,叫文獅;而奮力演出獅子跳躍、跌扑、登高、騰轉和踩球等動作,顯現獅子勇猛一面的,稱為武獅。非粵地區通常表演文獅,俗稱北獅,舞的是代表吉祥的麒麟,以活潑為主。南粵地區則喜歡熱鬧、喜歡鑼鼓喧天,故通常以武獅為主,稱為南獅;又因為舞獅之前,俗例是行點晴儀式,即為獅子眼睛「開光」,使牠有了「靈性」,由睡獅變為醒獅,故以威猛吸睛的南獅,稱為醒獅。
南獅獅頭一般重十磅,舞起來非常吃力,但卻是一種寓體能、功夫訓練于娛樂之中,節調練功枯燥的好主意─體力、臂力、腰腿之力,馬步進退功夫就此練就,何況還有鑼鼓助慶,舞得開心。既是武獅,牠的外貌就大有名堂,例如,牠的鬍鬚就分紅、黑和白三種顏色,紅鬚等同獅中之關雲長,黑鬚是張飛,白色是劉備。行規是甚麼武林地位,武館就敢出甚麼樣鬚的獅頭,如黃飛鴻寶芝林出的獅,就是表示教頭地位祟高的紅鬚獅頭(黃飛鴻被粵武林人士尊為十虎—-十大拳師之一),如果有輩份底的武館不服氣,在同一場合也舞出一頭紅鬚獅頭的話,則按行規被視為是一項挑釁行為,為了面子和江湖地位之爭,就會引起一番腥風血雨。因為舞獅爭霸、爭採「青」(給舞獅的獎賞,誰有本領搶到便歸誰),而打大架者,清末民初在廣東一帶,常有發生,傷殘人命不少,黃飛鴻相信一定獅藝精湛,但至于所謂獅王,恐怕只是電影情節的渲染。到今天,能紮作傳統獅頭的紙紮店和師傅,已經不太多了,大陸佛山還有這種紙紮店,還有些手藝精湛的老師傅。
因為因利乘便,舞獅似乎是武館和功夫教頭專業,但民間舞獅之風,其實大盛于明亡之後。其時,反清志士,在以獅藝來練武之餘,更利用舞獅集會、獅技、獅步和鑼鼓之聲來傳遞消息,團結江湖勇武之士,號召反清。此之所以為獅子點睛的人(多為有來頭嘉賓),在點睛時,手持硃砂毛筆點睛,傳統上先點左眼,口中念咒曰:「左點光明燦(日字)」;再點右眼,曰:「右點太陰明(太陰,月也,日月合成明字)」;再點嘴之列牙(一劃而過),曰:「鐵柱橫梁過」;再點獅鼻上兩眉中間之印堂,曰:「中間一點鬼神驚」;最後橫劃過「脊梁骨」,曰:「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敕令」─這樣才算完成點睛步驟,而點睛用過之硃砂筆則往獅尾後方一丟,由民眾撿抬回去懸掛,據說可以治鬼僻邪。此時,在急促的鑼鼓聲和一位由同們所扮之大頭佛(鬼倀,由五方獅舞之武士演變而來)引領之下,獅子便「甦」醒了(醒獅)。
獅「醒」了之後,便開始採「青」步驟—-傳說獅子喜歡青草,故大多數之青,以生菜附著紅包(獎金)故稱為青,綠油油之青,亦寓吉祥之意。青,有各式各種,例如高青,沈在水裡的沙魚青等等,愈難採之青,愈考驗武館功夫和訓練。青的價值(獎金)也愈高,功夫不夠的武館會知難而退,只繞著青周圍,作助興的動作。不過,無論青易採或難採,都要先表演完七種表情:喜(獅子看到青了)、怒(採不到,在想法子)、哀(想不到法子,失望),樂(想到法子了),愛(緊盯著青)、惡(不許其他獅子染指)和欲(一定要得手)—-然後,才可進行採青,把獎金(紅包)捧回去;主辦單位得知青被採到,也會鳴爆竹添慶,認為是心想事成之兆也。
學舞獅的孩子不會變壞,港澳、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很多青少年獅藝團組織和賽事,發洩青少年過剩精力,導青少年于育樂正軌;不過,也逐漸脫離傳統了,動作簡單化、獅身彩色化,表演而不採青,時代及環境使然吧,比喻唐代已有的運用隊形變化,排成字形的舞蹈(字舞,「以身亞地布成字」),現在除此之外,已更進一步發展成排字了(大陸叫做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