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9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中社會八下,第四單元「法律生活」,第五課「少年法律常識」
南一版國中社會八下,第四單元「法律生活」,第六課「少年與法律」
翰林版國中社會八下,第四單元「法律與生活」,第六課「少年的法律常識」

五、對應能力指標:

5-4-1瞭解網路犯罪類型,避免誤觸法網及受害。
5-4-2適時應用資訊科技,透過網路培養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能力。
5-4-3建立科技為增進整體人類福祉的正確觀念,善用資訊科技作為關心他人及其他族群的利器。
8-4-1分析科學技術的發明與人類價值、信仰、態度如何交互影響。
8-4-3評估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可能結果。

六、主題:網路滿40歲 宛如意氣風發少年郎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法新社舊金山10/24日電,中央社蔡函岑譯(可連結)

  如今人們都把上網當成理所當然的事。但40年前的今天,柯連洛克(LeonardKleinrock)帶領的研究團隊催生了網際網路時,壓根兒沒想到後來會發展出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或YouTube這些當紅網站。

  柯連洛克對法新社說:「網路應用推陳出新,讓我們始終驚喜不斷。」他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創始團隊正準備要為網路誕生40週年開慶生派對。

  「網路現在相當於人類的青少年時期,發展得不錯,但是前方要走的路還很長。它的表現還不太穩定,不過已經讓它的父母和科技界無限光榮了。」

  1969年10月29日,柯連洛克帶領一群研究員,成功讓UCLA的一台電腦和另一研究機構的電腦「溝通」。

  柯連洛克當時就深信,所有的電腦最終注定會相互交談,形成像電話一樣簡單好用的網絡。

  1962年,柯連洛克在博士論文中勾勒出他的願景。但是他說:「根本沒人在乎,AT&T更不把它當一回事。我把研究拿給他們看,他們說不可能實現。就算實現了,他們也不會有興趣拿來應用。」

  當時,美國電信巨擘AT&T為ARPANET鋪設線路,連接網絡中的電腦。冷戰時期,美國政府與勁敵前蘇聯進行激烈的科技競賽。鑒於蘇聯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美國國防部先進研究計畫署(Advanced ResearchProjects Agency)急起直追,在1958年出資設置了ARPANET。

  工程師得要輸入「LOG」(登入)三個字母才能登入其遠端電腦,但沒想到才輸入到「O」字母,電腦就當機了。

  柯連洛克回憶表示,網路史上第一則傳出的訊息是「Lo」,就跟「喂,注意!」(Lo and Behold)的「喂」一樣,「還有比這個更妙、更簡短的訊息嗎?」。

  1969年,柯連洛克的研究團隊為了測試資料來回傳輸,用15英尺長的電纜來連接「介面訊息處理裝置」(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和電腦主機。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Foundation)於1980年代末期,為網路添加一系列超級電腦,把網路社會開放給更多科學家。

  柯連洛克表示,「網路已經發明出來了,但是街道上的張三李四都毫無所知。」一直到電子郵件系統在工作場合廣為使用,網路的應用才吸引了大眾的注意,而後如火如荼的發展,引燃了網路科技產業的dot-com熱潮,最後在二十世紀末泡沫破滅。

  柯連洛克指出,第一個惡意軟體「蠕蟲」在1988年在網路首次現身,顯示出網路黑暗的一面。第一則垃圾郵件則是在1994年首次被寄出。

  柯連洛克認為:「網路的下一步將走入實體世界。未來,網路將無所不在;我一走進房間,網路就能立刻感應我的到來,並與我對話。」

八、教學目標:

1.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對生活的影響。

2.能具備批判性的網站使用技能

3.理解與說明網路犯罪類型與法律規範

4.具備評估與分析網路訊息的能力

九、教學重點建議:

0.前一天先將發下「網路滿40歲 宛如意氣風發少年郎」,請學生在課前閱讀完畢。

1.生活選擇大調查:請同學將平日所使用的各項媒體作順序排列,並想一想如果失去了最常使用的媒體時該怎麼辦?

2.媒體使用時間與管理:

①統整學生媒體使用順序,並討論媒體的使用對於人際關係、課業、或其他身心發展的各有什麼優缺點。
②說明網路資訊的特性,並討論:
Q:光碟遊戲、互動軟體、網站資訊各有哪些訊息元素?為什麼吸引人?
Q:網路成癮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治療方法有哪些?
③請學生反思自己的媒體上癮程度。

3.網站導覽系統

①認識網站,請學生討論如何找尋資料學習,以及如何判斷一個網站的好壞。
②歸納學生對於網站判斷的標準,並補充下列項目,以事先準備好的網站資料,導覽學生實際檢測網站:
◆網站的使用對象可能是誰?
◆網站的主要功能是什麼?
◆網站由誰出錢贊助?
◆是否看到了廣告連結?
◆誰有權力選擇提供什麼消息到網站上?

4.小結:教導學生依個人的需求有效率的規劃與使用網路,以及利用上列檢測項目,對經常使用的網站進行評估,並找出不適宜的部分給予網站管理者改進建議。

5.案例說明:小麒是一個電腦武林高手,也是一個夠意思的好朋友,不論色情圖片或八卦消息全都藉由電子郵件傳給你知,對平常老師要求的作業也只要上網一點,剪剪貼貼立即手到擒來,沒事更是愛上BBS討論版發表自己的意見與不滿……,請問你覺得這些網路行為有沒有什麼問題?

6.發給同學相關法規,請同學以上列實例進行討論,區辨案例是屬於何種網路犯罪類型並說出法律規範與罰責:

①網路色情圖文的散布(妨害風化、散佈猥褻物品)。
②不當利用資訊(著作權、商標權)。
③不當言論意見發表(妨害名譽、公然侮辱、誹謗罪)。

7.歸納學生的討論結果與說明相關的犯罪類型及法規罰則,並開放讓學生討論這些規範與罰則是否得當。

8.師生共同討論網路傳來的消息可靠嗎?不可靠的原因是什麼?想一想最近所收到的網路訊息,舉例說明哪些是讓你覺得可疑的?

9.說明網路資訊評估的重要性,教導不傳遞未經證實或可能觸法的訊息。

10.請同學發表查證網路資訊真假的途徑有哪些?

11.說明著作的意義與範圍,以及不當的網路資料使用所涉及的著作權侵害與重製的法律規範與罰責,並教導學生正確的網路資訊處理方式。

12.總結說明:說明網路使用者自律與網路禮節的重要性,並提醒學生對使用行為的自律以及主動利用資訊科技傳遞與表達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