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師大大傳所毛俞婷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一主題「天氣的變化」,第一單元「大氣中的水」。
翰林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第一主題「天氣變化」,第一單元「大氣中的水」。
南一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第一主題「天氣的變化」,第一單元「水的型態變化」。

五、對應能力指標:

2-3-4-4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間的交互作用。
6-3-2-3面對問題時,能做多方思考,提出解決方法。
7-3-0-2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

六、主題:用水不浪費 你我有責(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日期:2010-01-02 刊登媒體:工商時報

  對大多數居住在工業國家的居民來說,轉開水龍頭便有水可用,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但這樣的便利性,卻讓居民不懂珍惜水資源。最好的例子,莫過於那些地處乾旱地區並且過度發展的大都市了!

  舉例來說,每年有將近5萬人口移入美國拉斯維加斯,但這裡的降雨量一年只有100公厘。美國人又是出了名的浪費,根據估計,他們每年每人平均用水量,竟高達1萬7,000立方公尺,相當於坦尚尼亞人民用水量的30倍。此外,觀光都市的用水量更多,因為需要提供觀光客足夠的用水,而且為了吸引他們的到來,當地還不斷興建基礎設施,像是游泳池、公共花園或是高爾夫球場等,都額外增加了用水量的負擔,像是高爾夫球場,每天就要消耗5,000立方公尺的水量,相當於1個擁有12,000名居民的城市用水量,才能保持草皮的翠綠。

  因此,這些用水過量的大城市,便需從外地引進水資源,它們因此興建了相關的建設,像是水壩、運河及抽水站等,這些建設的費用不低,花費了許多的稅金,但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舉例來說,孕育美國西南部的科羅拉多河,因為沿岸居民用水增加,使得水量減少,不足以流入海中,這影響了流域的生態系統,也損害了科羅拉多河三角洲。而沿海的城市發展出海水淡化的技術作為替代方案,只可惜這項技術需要消耗許多的能源。

  減少用水量或許可以幫助上述情況的紓緩,但我們更應該發展適合乾旱地區的農業耕作;以沙漠花園的園藝設計,取代青翠的草地,以便減少灌溉用水的水量,此外,更要提倡重複利用居家用水的觀念。事實上,水資源的售價同時也能影響用水的多寡,譬如比用水速度還快上升的售價漲幅,就能有效「喚醒」居民的「自制力」,也就是保護水資源的責任。

八、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循環過程。

2、瞭解我們日常生活用水由何而來,並懂得珍惜水源。

3、學習如何節約用水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請學生準備三個自家省水小撇步。

【課程實施】

1、教師詢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打開水龍頭所見到的水源之外,還有何處可以見到水資源。

2、藉由雨水、河川、海洋等答案,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空中降下的雨水從何而來呢?地表的河川和海洋等水源最後又會到哪裡去呢?

3、透過上述的思考,教師說明地表的水源其實會經過蒸發、凝結、降水、徑流四個過程並且不斷地重複循環此過程,以構成地球水源的源源不絕,而這個過程稱之為「水循環」。

4、教師建立學生並非所有徑流在地表的水源皆可以被人類所使用之概念,例如海水中的水源雖然佔了全球水源的97.5%,但因為鹽分過高而無法被利用,因此,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淡水非常稀少。必且,這些些稀少的淡水又必須經過一系列的處理過程,才能夠成為自來水,成為一般家庭的用水,因此,我們日常生活中可以一打開水龍頭就有水源可使用,實在非常不易。

5、教師發下「用水不浪費 你我有責」的新聞供學生精讀,並請學生閱畢後回答下列問題。

(1)新聞中舉出哪些地方的居民最不珍惜水資源?
(2)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年的降雨量為多少公釐?但美國人每年的每人平均用水量是多少?是超過降水量或是低於降水量?這樣的情況會帶來什麼後果?
(3)除了基本的家庭供水外,還有哪些設施會額外增加用水量的負擔?
(4)那些用水過量的大城市,興建了很多相關建設,但又帶來了什麼問題?
(5)報導中提供了哪些方法可以節省水資源?

6、教師強調,除了國外會出現缺水問題之外,台灣其實也是缺水的地區,請學生猜猜看造成台灣地區缺水的原因有哪些?(台灣山勢陡峻、降水地區不利集水、降雨季節分佈不均等情況。)

7、面對台灣地區缺水的問題,請學生們分組討論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節約省水,每組至少需發表六個方法。

8、教師介紹省水標章,並強調貼有省水標章的家電將可以在不影響原用水習慣之下,達到省水的目的。譬如加裝省水裝置的抽水馬桶,將沖水水量變為兩段式,可以依照需要使用不同的水量清理馬桶,達到省水的功效。

9、教師請學生回家後每天執行一項省水活動,記錄於聯絡簿上,為期一週,下週上課時請學生發表執行省水活動的感想,並希望學生們將省水行為轉為日常生活習慣,更鼓勵全家一同參與。

參考資料來源:

1、水循環圖片

2、自來水的由來示意圖

3、台灣水資源分佈圖

補充資料:

1、家庭如何推動節約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