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新聞媒體和宣傳放在一起,看似格格不入。宣傳家應該是那種慣用各種心理伎倆,為某個政府或組織動員或包裝的策略謀士;而新聞人則應該是獨立於政治力量之外,客觀獨立地監督政府的人物。這兩種人之間哪有灰色地帶?
不過進一步想想。這種媒體作為「獨立監督者」的觀念,真的放諸四海皆準嗎?至少在某些社會中,媒體被當成是政府的一部分,作其喉舌、為其發聲,當政府決定要前往某一方向時,媒體必須扮演宣傳者與促進者,告知並說服其成員採取一致行動。這時媒體其實是政府的一個機關,必須與整體目標相「協調」,反對的聲音將被視為是不利進步發展的「雜音」。於是在「和諧」中往往展現看似更高的效率。
在你眼中,上述的媒體觀可能早已不合時宜,全球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國家還把新聞媒體當成宣傳部的成員,而即使在那些國家中,「雜音」還是經常會冒出來。在這個「民主」被視為普世價值的年代,新聞人更常站在宣傳家的對立面。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假客觀 假中立 新聞宣傳無所不在
如果我們不把宣傳狹義的定義為是一個國家或政府的整體行動,而是將任何有意透過某種傳播手段(特別是非理性的心理操縱手段)向他人推銷某種觀念或作法的行為都視為宣傳的話,宣傳家與新聞人經常比你想像地更加接近。
在多數新聞媒體的「意見」欄目──例如平面媒體的社論與特稿、電子媒體的嘉賓評論與政論節目中,都充滿了對特定意識型態的宣傳,他們透過重複的、民粹的、片面的論述手法來為特定意識型態服務。這些宣傳家有時明白打著宣傳的旗號,但更常見的是將意識型態藏在「正義」、「真理」一類的字眼中,讓他們能戴上天使的光環。這些宣傳家未必為人所用,他們宣傳的經常是自己的意識型態,但也有某些人背後其實另有「藏鏡人」或「大老闆」。
但那畢竟是「意見」欄目阿,作「純」新聞的新聞人總與宣傳家涇渭分明了吧,其實不然。雖然堅持客觀獨立的新聞人所在多有,但透過客觀獨立的包裝,卻透過訪問誰(於是不訪問誰)、採用哪些發言(於是不採用哪些發言)、呈現何種觀點(於是不呈現某些觀點),或是選用何種照片(於是沒選某些照片)來「客觀報導」新聞的宣傳高手也不在少數。當兩個不同新聞人竟然客觀地報導出兩條截然不同的新聞時,閱聽者也就不用大驚小怪了。這掛著新聞人面具的宣傳家其實更難提防,當你認為「事實會說話」時,其實事實已經被這些新聞人綁架操控了。
理解宣傳運作邏輯 作耳聰目明的閱聽人
讀完了這場新聞與宣傳的辯論,我們大致可以達成以下結論:少數國家新聞人進了宣傳部,但多數國家宣傳家進了新聞部。宣傳是如此地無孔不入,新聞媒體自不可能逃離它的滲透。
不過我認為我們也不必就此採取犬儒悲觀、全盤推翻的立場。這場辯論至少可以給我們三項心得:
首先,作為閱聽者,認識了宣傳的無所不在,我們一方面要培養自己的抵抗力,不輕易受到宣傳伎倆的煽惑;二方面要培養對不同意識型態的對話力,在多元社會中持有更開放的態度。
其次,作為新聞人,認識了宣傳的無所不在,我們一方面要避免運用看似客觀的新聞手段,來強行推銷自己的意識型態;二方面要更堅守獨立立場,不讓自己受到宣傳家的控制或利用。
最後,作為政治人,雖然宣傳自己的意識型態與政策理念無可厚非,但也要致力維持媒體的獨立性,避免運用政治力操控媒體或將宣傳家置入新聞媒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