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災難新聞現場

二、配合年級、科目:中、高年級學童皆適合,可配合社會領域。

三、遊戲所需準備的材料:本週不同報社出版之報紙(最少需要2份)、可連上網際網路的電腦、紙筆。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從海地地震事件相關報導,認識國際重大事件的報導方式,並學習透過網路尋找更多新聞資訊,以練習觀察事件全貌的方法。

五、製作或活動步驟或重點:

1.首先帶孩子瀏覽本週報紙中與海地地震事件相關的新聞,列出新聞標題、刊登版面、各版面中相關新聞的數量,並將新聞分類,如下表所示:

新聞分類(例)
新聞標題
新聞來源
刊登版面
新聞大要
例外狀況
災難發生原因
(國內或國外新聞稿)
(統整本類新聞,寫出大要)
(與一般新聞描述的觀點不同的狀況,若每則觀點皆一致,則不需填)
災難發生後民情
國際救援
受災者故事
當地經濟、政治、社會狀況描述

2.若家中只有最近幾天的報紙,或只訂閱一種報紙,則可上入口網站搜尋最近一週、一個月的新聞,如YAHOO!奇摩新聞、GOOGLE新聞,同樣依照上表逐一填入。

3.跟孩子一起討論以下問題:

(1)海地地震事件大多出現在哪一個版面?
(2)每一種類別的新聞,其內容是否雷同?觀點是否一致?如果是,觀點為何?
(3)新聞稿來源是否多半為國際媒體(如法新社、華盛頓日報)?觀察一下,國際媒體的比例佔多少?國際媒體佔大部分的可能原因為何?國外報導與國內報導的新聞內容有何差異?
(4)除了表中歸類出的新聞種類之外,還有哪些事情沒有報導? 或相關報導太少?
(5)觀察一下,是否相關新聞出現的則數,隨事件發生的天數而遞減?
(6)看完這些報導,孩子對於「海地」這個國家有什麼看法?抱持正面還是負面的態度?

4.跟孩子一起做出結論:

(1)國際事件的新聞多半刊登於國際新聞版,若在其他版面看到,通常是與該版面的議題有關。例如,出現在娛樂版的時候,多為演藝人員對本事件的看法,或參與海地救援、資助的狀況。
(2)國際重大新聞事件的報導,通常以國外媒體為主,國內通常引用國外媒體的報導;國內媒體報導的多半為本國因應本事件的政策、國內人民的反應。
(3)國際重大事件的報導,通常隨著事件過去,新聞遞減。
以上兩點是因為,國內媒體通常較少派駐於全球的記者,因為成本較高,但由於網路發達,仍可很快搜尋、取得國外媒體的消息。另外,新聞價值因為本國國民的關心程度而定,一般來說,距離越遠的國家,其新聞之價值越低,除非發生重大事件。也因此,隨著事件過去,新聞則數也遞減。
(4)由於新聞版面有限,通常影響新聞議題報導的深度與廣度,加上,通常引用的國外媒體新聞來源一致性頗高,也因此,同議題(表格中的新聞種類)的新聞通常會有內容雷同的情況。這樣的影響是:觀察本事件的角度變少了,對該事件、發生事件之國家,也可能形成較為偏頗的認知和態度。
(5)為了能夠認識事件的全貌(例如,本事件的報導較少提及,為何海地當地政府對於災難無法有迅速、有系統的應變與解決能力),鼓勵孩子可養成透過多元管道搜尋相關資訊的習慣。僅接觸一種媒體的視角一定較為狹隘,但是現今的網路科技非常發達,可以多多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