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薇閣國小呂滋益老師
二、教學時數:160分鐘
三、結合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自然與人文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1.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四上,第二單元「生命真奇妙」,第五課「變化的蹤跡」。
2.翰林版國小藝術與人文三上,第二單元「大自然奇遇記」,第二課「傾聽 大自然」。
3.康軒版自然與人文科技三下,第二植物的身體-第四單元「植物的用途」。
4.自編教材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1察覺事物具有可辨識的特徵和屬性。
3-2-6察覺個人生活中可利用的資源。
3-1-9透過藝術創作,感覺自己與別人、自己與自然及環境間的相互關聯。
1-2-3參與藝術創作活動,能用自己的符號記錄所獲得的知識、技法的特性及心中的感受。
六、主題:全球暖化讓北極熊淹死? 2012效應才是真正元兇?(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NOWnews提供 2009/07/2921
世紀開始,怪異的炎熱、酷寒、颱風、颶風怪異天氣讓專家很難再用上一年代的全球暖化、聖嬰反聖嬰來解釋,反而注意到,可能問題不是只有全球暖化,因為近幾年來,地震和火山爆發事件也更為頻繁,連同重大氣候變化,很可能都是地球磁場不穩和磁力減弱的結果。
淡江大學教授林中斌指出,科學家發現地殼下的岩漿在近10年由赤道向別處流動,這可能讓地殼外的海洋流動異常,而洋流異常又可引起氣候變化,也就是全球暖化。
林中斌說,可是全球暖化並不能影響地殼內岩漿的移動,更不能解釋為何地震和火山活動變得更頻繁,反而接近2012年的天體運行可以解釋地殼下的岩漿異常活動、地震頻繁、火山活躍、洋流異常和氣候異常等現象。
林中斌說,近幾年來怪異極端化天氣如大陸雪災、美國東部與中西部大風雪、澳洲南部世紀熱浪等,已經不能只以「全球暖化」來解釋,全球暖化應是另一個更大、更深、更長遠變化的現象之一,那就是指向2012年天體的週期。
2012年是一個天體運行週期的交接點,舊的週期將結束,新的週期將開始,在那一年,地球、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大黑洞連成一線,根據科學計算,三者連成一線需要25700年,當三者對齊時,地球磁場一定會受到強烈的影響。
也許以後歷史會記載,當北極熊因為北極海冰全部消失後而淹死時,全球暖化其實只是小幫手,而2012天體運形週期的交叉點,才是真正的兇手。
八、教學重點:
【觀點大不同】
1.老師和同學討論過去是否曾以不同的觀點去觀看生活週遭的事物?請同學分享,重點如下:
①是否曾在雪地裡滑雪、在高緯度國度裡遊冰河?是否在熱帶國家裡潛水、衝浪、玩滑翔翼的經驗?
②是否注意過高低緯度、寒暖帶國家的動植物是相當不同?(寒帶區:北極熊/南極企鵝…;熱帶區:熱帶魚/…包括各種景色、人種外觀、穿著裝飾都有許多不同)
③你會用哪種「觀點」去看「冬天的景象」?用何種方式去觀察?從那個角度去欣賞?
2.比較不同地區的動物特徵,老師可準備相關畫面之圖片作為輔助說明。
3.老師導引「冬天景色」的概念,並運用PPT的媒體簡報之說明,讓學生認識不同角度會產生不同美感的樂趣。
【衣著-具有厚重、防寒、保暖、防水的特點】
【環境-樹木凋零、樹葉由葉片轉變為細長狀,如:松針;下雪與下雨的景色】
【藝術創作】
4.老師請學生試著以不同「觀點」去思考圖畫的構圖,並提供不同方向、角度或者是不同種類與事物的主題去引導:
◎企鵝/海豹/北極熊;冰河/雪地/寒冷植物…等寒冷地區之動植物景象
◎蟲蟲危機/天外奇蹟
◎冬天的景像 PPT
5.請學生進行「冬天的景象」繪畫活動,以企鵝/海豹/北極熊;冰河/雪地/寒冷植物…等寒冷地區之動植物景象為基底,建構自己對冬天的「景像」;也可以用「季節性」的符號作為構圖的重點性表現。
◎景象:企鵝在冰河裡活動(南極)/北極熊在冰山中玩耍(北極)。
◎季節性表現:
(1)帽子/大衣/手套/靴子……人類在冬天從頭到腳的裝備。
(2)聖誕節/過年景象。
6.老師和學生分享與討論為:
①創作者的構思?從畫面角度、取景及建構整體畫面與傳達內新想法之理念。
②從觀賞者的角度去解讀?構圖安排的細膩性,切入欣賞的視覺角度之解讀力。
③如果你是創作人你會如何取捨?
④可以看出每位同學「觀測」事物的基準點?
九、補充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