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科學月刊》為慶祝出版四十週年發起「科普閱讀年」活動,並與台師大圖書館協力將科普閱讀推展至台灣各角落,包括舉辦科普書下鄉導讀會與網路推廣、科普閱讀有獎徵文活動等,希望號召全國五百萬人閱讀科普書,徜徉於科普閱讀趣。

  其實早在2009年,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中國時報開卷版和羽毛網為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天文聯合會所訂定之「全球天文年」,就開始推動「科普閱讀推廣計畫」,期能鼓舞社會大眾翻開科普讀物,走入科學的奧妙世界。經過一年的閱讀推廣,台師大熱門科普好書總平均借閱率提高8.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陳昭珍表示:「這比例算是相當高,有些書光是去年被借閱的次數就超過前幾年的總和!」

胖卡文化下鄉,科學人走出冷僻研究室

  去年在師大校區內舉辦「閱讀.飛翔:爲科普書裝上一雙翅膀──科普書旅」活動,精選上百本優良科普書供讀者自由取閱,閱畢,可推薦給別人,讓知識的能量在校園內不斷傳遞。陳昭珍認為透過人的介紹,會讓好書的吸引力倍增:「因為這本書是我實際看過的,跟你介紹的時候才會活靈活現的,說明它到底有多好、為什麼覺得它好、我對它有什麼感受。」

  另有一系列「胖卡文化科學人下鄉活動」,講座內容是以台南縣偏鄉圖書館科普圖書導讀為主軸,陳昭珍表示科普書若能配合老師、專家進行導讀,效果會更好。「我們發現其實不見得要北部的專家,請高中老師導讀的效果也挺好的,他們會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做介紹,每一場民眾參與的狀況都很踴躍。」

  為積極落實校園中的科普閱讀風氣,台師大圖書館也和全國高中圖書館說明本活動用意,並透過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高中高職圖書館輔導團寄發相關資訊,將科普書單推薦給學校,陳昭珍表示,各個學校推廣方式不一,包括舉辦書展、導讀、讀書會等等。這份書單乃是委由專家學者精選科普類書籍,並分門別類為:數學、物理、人文、化學、生命科學、綜合科學/科技類,「書有無經過人家介紹,以及有無經過分類其實差很多,分類本身就是一種知識。」

沒有艱澀數學公式,科普文學好有趣!

  陳昭珍指出,科普書籍本來就很少,近三十年台灣科普圖書出版數量僅一千五百冊左右,讀者借閱的書籍中高達百分之八十都是文學類,其中科普書籍的借閱率尤低,這也是為什麼有必要辦理科普閱讀推廣計畫的原因,陳昭珍希望藉此「讓大家都有基本的科學知識,並且尊重科學、探究真理。」

  「其實科普閱讀可以視為一般閱讀的書來看,以《電學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為例,這本書到底是科普還是傳記式文學?」法拉第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物理學家,僅小學畢業,卻憑藉一身自學的功力,勤做筆記、博覽群書,最後當上英國皇家科學會會員。除了激勵人心的奮鬥故事外,陳昭珍進一步分享本書的閱讀樂趣:「書中記載了法拉第的學習歷程,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他做學問的方法。裡面也涉及一些科學知識,並交代這些知識是如何被驗證、如何經由和同儕討論得出。」閱讀之餘,她也不忘將這本好書推薦給親友,並獲得非常大的迴響。

  陳昭珍表示:「我覺得這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科普書,無論念文學或念科學的人都會很想看,一個真理能夠不要用太多數學公式、專業術語去描述,而有其故事性,我們希望科普書籍是可以和一般普羅大眾接近的。」然而,她也指出,撰述科普書籍相當困難,很多科學家欠缺流暢優美的文筆,且寫作內容恐過於專業艱澀;文學家則因對相關專業知識的瞭解不夠透徹,也無法深入淺出地撰寫科普著作。

  台灣科普閱讀向來不甚普及,根據陳昭珍的分析,首先是書籍數量本來就少。其次,並未特別針對科普閱讀進行推廣,目前國內推廣閱讀最力的應屬小學階段,但主要是推廣繪本,陳昭珍建議:「低年級小朋友適合看繪本,但到了中高年級其實就要推動多文字的閱讀,其邏輯思考更綿密,這時候科普的資料就要開始加進來了。」再者,致力於推廣閱讀的多半是人文學科的教師,難免忽略科普類書籍。「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教科學的人覺得閱讀和他無關,這是錯的。我們的科學教育一直都是講求計算、考試、解題的教育,而不是一個觀念的教育、興趣引起的教育。」科普閱讀不夠盛行的另一原因則是中小學圖書館體制不夠完善,陳昭珍認為小學圖書館應增聘專業館員,將優良書籍推薦給老師,再由老師推薦給小朋友。

  科普閱讀究竟有何益處?陳昭珍認為一方面可以讓更多人出於興趣而學習科學,如此才能培養出真正的科學家。對一般民眾而言,「我們希望大家更願意相信科學,讓台灣變成一個理性的社會」,將來遇到疑慮時,能夠根據科學和邏輯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