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又以子丑寅卯之「十二地支」(歲陰)和甲乙丙丁之十天干(歲陽)相配,組成六十個年名,每六十年循環一次。但又踵事增華,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稱謂;例如,太歲在(天干)甲,即稱甲的別稱──閼逢(閼,音烟,ㄧㄢ,閼逢,「言萬物鋒芒欲出,擁遏未通」,見《爾雅‧釋天‧義疏》;太歲在天干乙,則稱之為旃蒙(旃,音氈,旃蒙,「言萬物遏蒙甲而出之意」,見《爾雅‧釋天‧注》)。所以甲子年(歲),可以說成:「歲在閼逢困敦」;乙丑年則可以說成「歲在旃蒙赤奮若」(《史記‧曆書》與《爾雅‧釋尺》)所說,頗有出入)。由于後人逐漸發現歲星(木星)周期,實在不足整數十二年,它與不存在的虛擬雙胞胎──太歲的對應關係,也就無從說起。攪至後來,吾人先祖,終于不再惦念「歲星(木星)紀年」這回事,而攝提格等這些拗口難讀、難記的「太歲紀年」年名,也通通「雪藏」起來,而由十二地支所代取,只留下想象的、典範之作的太歲,還是名義上,在黃曆裡按序地十二年循環一次,而且被混用為紀年時,作值歲干支的代稱。例如,甲子年,則甲子為太歲(歲次甲子),庚寅年則庚寅為太歲(歲次庚寅)。至于太歲有名有姓,則是後人所附加上去的,也是一甲子(六十年)輪值一次;例如西元2010庚寅年,太歲姓鄔名桓,是位「大將軍」至2070年,又到他輪值,上一次輪值則是1950年。

  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太歲既是週而復始地「緊盯」下民,它似乎看盡世情,「老神在在」,天網恢恢似的,基于人類對于不知、敬祖、敬鬼神和對空間、茫然陌生疏遠的恐懼感,因此,既然犯歲(星)被視為不吉,連帶地世俗也對太歲另一個幻想性的形象──是一位嚴厲的兇神不能冒犯,要敬之、畏之,以免犯太歲沖了煞,也迷信「抵(生肖沖撞)太歲凶(不吉),負(天象、星體侵犯)太歲亦凶」──「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太歲在辛(位)雖稱重光,但俗語說「太歲當頭,無喜必有禍」,太歲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值歲之神,連皇帝都寧可信其有(為了江山永祐,為了心安,為了愚民)。例如,據《春明夢餘錄‧太歲壇》云:「何孟春云:『國初肇紀太歲,禮官雜議因及陰陽家說十二時所值之神。(宋)太祖乃定祭太歲于山川壇之正殿。』」──這則有類于《封神榜》內之神,一本原屬書中主角人物,以訛傳訛之下,竟成了民間拜祀的神,並有神廟;生肖同太歲者,謂之「偏沖」,在太歲值年而生的,則是「正沖」。另外,又因為太歲配十二辰(座),故有東西南北方位,算命和風水師,便以「某年太歲所屬的方位」,為兇煞之位。例如,太歲在卯(如西元2011年),東方(今之西方)即為不吉;另外,據民間通俗說法,生肖若與太歲星座相同,便是犯太歲。例如西元2008年,歲次戊子,即太歲在子位,如果生肖屬鼠,即地支子年生的人,便犯了太歲,要去解煞。

  華夏天文學,又自古即有四象、二十八宿之說,古人認為恆星是不動的,太陽(其實是恆星)、月亮、水、金、火、木和土這七大行星(七曜),在以恆星為襯景的天體內,不停地、週而復始地,沿著圓形軌跡移動前進;也就是說,古人把繞天一周的黃道與赤道(Equator)的兩側範圍內的恆星,分為二十八星座(宿),每座皆以星官命名,作為觀測天象日月行星運轉位置的座標。而最先可以觀察到的是,月以二十八日為一周期,木星(歲星)則大約十二年為一周天。又為了更確實地標出日月五星的天象位置,于是嘗試將天空(一周天),分為四個象限(方位),建立起一個座標式星系,以便記敘七曜的行跡──這就是二十八星宿源起。宿,即舍,謂駐留也。因為月球一宿(駐留)為一天時間,二十八日剛好繞完全程;因此,有人就說,二十八宿其實可以簡單的作個形容──「月躔所繫」(月運行之所據;躔,經過也)。

  在「想象中」,把二十八星宿(座)如綴圖般連起來(match it),則四個方位(象限),各可以「劃出」一組「動物圖」(龍、虎、朱雀、玄武),一共四組,此即所謂之四象,每象(限)有七宿(星座,28÷4)。二十八宿是以北斗星(Charles’s Wain)斗柄孤線,所指的角宿算起,由西向東依次排列。舉例而言,四象中首象之東方蒼龍,起算的角宿是龍角(即室女座),至尾的箕宿是龍尾(即人馬座),龍身則包括亢(即室女座)、氏(即天秤座)、房、心及尾宿(俱天蝎座)。古人是這樣描寫這四個方位的──「蒼龍連蜷于左(東方,主春),白虎猛踞于右(西方,主秋,白虎七宿共五十四星座,幾百顆星星,《淮南子》:「西方,金也,其神曰太白(星君),其獸白虎」),朱雀奮翼于前(南,主夏),靈龜(玄武)圈首于後(北,主冬)」(漢張衡《靈憲》)。至于四象歸屬,則是以二十八宿在春分那一天黃昏的星宿方位為基準。好了,人們腦海中,有關周天常識,就是人為的兩個大圓圈體系──一個是用(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來作標誌、來表示、將周天分為十二等分的十二辰。

  觀此星座可知凶吉;例如熒惑(火星,Mars),因其軌道順逆不定,光高度又經常突然變化之故,古人以為是執法之星,主死喪、甲兵之事,如果熒惑守心(駐于心宿,即天蝎座),就是不祥之兆《史記‧天官書》:「察剛氣以處熒惑……,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出則有兵,入則兵散」)。另一個則是二十八星宿,兩者存在相對應關係;因為地支有鼠、牛和虎等生肖配屬,連帶地十二生肖以及若干「附焉」動物,同二十八(星)宿也產生附會關聯(縱然並不完全真確)。例如,明王鏊認為以二十八種動物配屬二十八星宿,並以日月星辰七曜統之,即是吾人所說十二生肖可能源起(明李詡《戒庵老人漫筆》:「二十八宿分布周天以直十二辰,每辰二宿,子、午、卯、酉則三(宿),而各有所象。女土螎,虛日鼠,……尾火虎,箕水豹,寅也;……。天禽地曜,分直于天,以紀十二辰,而以七曜統之,此十二肖之所始也。」) 

  十二生肖之序排,則一向聚訟紛云。當代人何滿子轉述一位老儒之研究心得,頗為有趣(見吳裕成《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這位老儒者認為十二生肖序列,實源于《易經》第八卦比卦和第九卦小畜卦。因為:

‧一如《三字經》所說,馬牛羊雞犬(狗)豕(豬)為人所飼之六畜(漢蔡邕《朎論》:「十二辰之會五時,所食必家人所畜之物。」);六畜屬陽,易卦以「-」表示陽(用「九」表示陽爻);
‧鼠虎兔龍蛇猴為六獸,六獸屬陰,易卦以「–」表示陰(用「六」表示陰爻);
‧比卦是坎上「☵」坤下「☷」,為五陰一陽之卦,小畜卦則是巽上「☴」乾下「☰」,與比卦相反,為五陽一陰之卦;
‧把卦排一下就可發現到,若將十二生肖序列,依子鼠(–),丑牛(-)從比卦之(頂)上爻(上六),五爻(五九) 爻序「排下去,直到小畜卦之(底)初爻(初九)亥豬,其陰陽之爻序吻合,「似言之有理」。

(待續)

延伸閱讀:
虎頭年(3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