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2010年,歲次庚寅,從兩字型構結構來看,也饒有興味。
庚,《說文》:「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甲骨文說是樂名,金文說是干支;但若從甲骨文字形去看,象極農具中,用以篩米糠的颺籮,是一具有柄的簸箕,以便拿在手裡,簸揚榖米。所以,底下加了幾點米穀(水字),便成康字,象是簸落的秕穅;而由于書寫上字形的變動,簸箕兩邊竟變成了兩隻手,以致原貌盡失;秕穅的穅字,把禾字加在康字旁,是意義重複的後起字(成語有舔穅及米,喻得寸進尺)。
故庚通更,喻秋收而待來春,有貯能和期待的意涵;庚字下面加貝,便成賡(貝字部),雖仍音庚,但與庚無關;是繼續之意,是續字古文;而火字旁之焿,俗義雖同羹,但却是台灣本土字,不在傳統字書之內。
至于寅,原是夏朝正月分(相傳商代建丑,周代建子,夏代建寅,即所謂「三正」,孔子說:「行夏之時」),此吾人今天猶稱農曆為夏曆。而從字形上去看,《說文》,寅,居敬也,從宀、人(體)、臼,手自約束之形,與申同意。從甲骨文來看,是兩手持矢向前的形象,表示前進、引領之意,也借以補充干支字,故甲骨文和金文都作干支解,金文尚有寅(恭)敬之意(「余寅事齊侯」),《書‧舜典》亦說:「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注:「言早夜敬思其職也。」寅字後來加上水旁,成了生物演進的演字,《晉書‧樂志》:「正月之辰,謂之寅(月)。寅,津也,謂物之津塗(途)。」而後,字之箭頭擴大了,成了宀,就是現在寅字字形。寅之與虎扯上關係,有謂是源于十二生肖解釋,《論衡‧物勢》:「寅,木也(注一) ,其禽虎也。」也就是從星象圖形中,透過星星(點)之聯綴、勾畫,而想象成虎形,再與十二支位之寅配屬;自後,寅虎幾成兩位一體──寅獸、寅客、斑寅將軍,都是虎的別名,連寅年寫春聯兒也會寫:「寅時春日曉 虎歲國運昌」。中國人相信生肖(動物)相生相克,王充《論衡‧物勢篇》:「五行之氣相賊害。」……木勝土,故犬與牛羊為虎所服也),就俗諺而言,談男女匹配或殯弔沖撞,民謠就有「白馬犯青牛,羊鼠一旦休。蛇虎如刀錯,龍兔激交流。全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又說:「自古白馬怕青牛,虎兔相逢一代休。金雞不與犬相見,豬與猿猴不到頭。」《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寫寶玉看到<金陵十二釵正冊>,一句「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爭及初春(元春)景,虎兔相逢大夢歸。」寅與丑、卯、巳及未生肖相克?是耶?非耶?
虎為山君,為百獸之長,剛陽,故在鍾馗、秦瓊和尉遲恭,比溫元師和岳鄂王受奉為門神之前,世俗已有在臘月除夕夜,由縣官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以討吉利鎮凶煞──因為傳說中,後來成為門神的神荼鬱壘,在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用葦索擋白(陰)鬼去餵虎(見漢應劭《風俗通義‧祀典》。而《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則說:「俗好于門上畫虎頭……,可息疫癘也。」又相傳春秋時楚國令伊子文,是受虎乳之哺而長大者(他自名穀於菟,楚語方言,穀即乳,於菟為虎),故兒童小時,多戴虎頭帽,以徵趨吉避凶。但虎為大蟲,也會傷殘人命。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引李長卿《松霞館贅言》說:天開于子,子夜正鼠得令之時,故子屬鼠;地闢子丑,而牛為耕地之獸,故丑屬牛;人生于寅,有生則有殺(死),「殺人者,虎也;又,寅者,畏也。可畏莫若虎,故寅屬虎。……」人一旦被虎吃掉,就會受牠驅使,替牠找「獵物」(人)──為虎作倀。故俗又構想些瑞獸來「治虎」,例如茲白(見于《周逸書‧王會》),酉耳(見于唐《朝野僉史》,以及降虎之神茅將軍(見于宋《稽神記》)等等。
或問,庚寅、虎年,可得見窮通之象?曰未能也,但若姑妄言,姑妄聽之,不與聞迷信,東拉西扯,複敘軼聞野史,附會則個,茶餘飯後,博君一粲者,似可勉強一談,以潤澀文。以取(字)格法測庚字,是「逢八(字)不(成)康(字)」,字象非禎;至于寅字,據清周亮工《字觸》所記,蜀成都子(內)城金容坊,有石二株,高丈餘,挺然聳峭,《圖經》云是「乃前秦寺之遺址」。三國時諸葛亮把石株掘出來,看看是甚麼,則見株上有五篆字:「濁歜燭觸蠲」,時人莫曉。後蜀相范賢解釋為:濁字,水部,說的是(地支)亥子年,蜀地(四川)的水災;歜字(歜音觸,原是盛怒之意,久部),說的是寅年和卯年,蜀地的饑荒;燭字(火部)說的是巳年和午年,蜀地的火災;觸字(角部),說的是辰年和戌年蜀地的戰亂;觸、蠲兩字(蠲,音娟,原是善和嘉美之意,蟲部),說的是申年和酉年蜀地農產豐收富裕。後來有人以過往年分發生過的事故相對比,「果然」有這樣的事!不過,亦有人說,何足信哉!除了內容真偽不談之外,地支中亥子位配北方,屬水,濁字又是水旁,以此而猜蜀有水患;歜字,欠旁,可理解為饑饉;巳午位配南方,屬火,燭字,火旁,以此推論為火災;觸字有角,角者鬥也,以此聯想兵燹;蠲字中有益字,字義本身又有嘉美、善和捐除之意,大可將之說成豐收(獲益,又免除苛捐雜稅),亦即稼穡富贍之象。此五字雖有兩字(歜、蠲)罕見、罕用,但要附會一番又有何難哉!然則,寅歲果真有饑饉之虞乎?
西諺說:「歷史不會重複」(history doesn’t repeat itself),讖緯預言之說,或憶測妄度,或托名偽作,或只是事後孔明,但在好奇心和想知未來如何的動機下,傳說者眾,已成民族通俗文化重要內涵。語云往復循環理無窮,也許,今古存亡一道通(歷史趨勢是相同的),信然?特摘若干與庚寅、虎年相關讖預強作解人談屑,以作指撝。
1.周姜太公<乾坤萬年歌>:「三百年來事不順,虎頭帶土何須問。十八孩兒逃出來,蒼生方得蘇危困。」
△首句似謂明朝共294年,第三、四句指李自成(李,十八子[孩兒〕)奔死于湖北,清兵始偽定天下;關鍵的第二句是清太宗于西元1636年改國號清,而于1638年至40年間(1638年為戊寅年,寅,虎頭,戊,土地),進攻明京畿,蹂躝山東。首句「不」字,可作丕(大)解;順,字意涵「順治」。
2.唐司天監袁天綱(罡)和李淳風兩人合撰之《推背圖》第五十象,坤(☷)上震(☳)下之復卦:
讖曰:水火相戰 時窮則變 貞下起元 獸貴人賤(讖是占卜時,所顯示出來的兆文解辭)
頌曰:虎頭人遇虎頭年 白未盈倉不值錢,豺狼結隊街中走 撥盡風雲始見天(頌是預言、徵驗)
△不管是懷疑為後人托名偽作,又或者據傳因為事過之後,檢視其實,委實過于準確,致使宋太祖即位後,即下令禁讖書,以此書已百年,民間多有藏本,不復禁絕。乃命取舊本,紊其次序而雜書之(《宋史‧藝文志‧五行類》(注二) ,令閱之者連繫不上,無從解釋,或解句錯誤(清時又有所謂大內正本),本卦都是講虎年景狀迷人之作。要大致了解本卦象意指,得了解若干關鍵字、詞或句,例如:
A.水火相戰:水火雖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生品(《孟子‧盡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但水火不相容,勢不兩立。此句(似)是指時好時壞的逆境年份。
B.時窮則變、可解讀成時窮(亂世也),則世局丕變。
C.貞下起元:《易經》第一卦是乾上(☰)乾(☰)下的乾卦,卦辭是乾、元、亨、利、貞。乾,指的是天的功能(天,是可見的形象),此句若從整體去看;元,相當于種子發芽;亨,是成長;利,是開花;貞,是結果──之後,種子再播于土裡,重新發芽,由此生生不息。所以,乾、元、亨、利、貞全句所帶出的,念是說,天的功能(乾),是創造萬物的原動力(元),萬物生命力強(貞),順遂而祥和有益(利),全不偏私,而且始終如一(貞)。所以,<乾‧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于天。云行兩施,品物流行。」<坤‧彖傳>補充說:「大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成享。」故「貞下起元」一句,參考《易經》卦辭,以及上一句「時窮(,)則變」,大概是說收種之後(秋收),應該再勤于播種(春耕夏耘),以應時艱,但艱困中仍充滿「漫天風雨待黎明」的希望。
D.獸貴人賤:喻強權當道,民不聊生,獸,衣冠禽獸。
E.虎頭人遇虎頭年:此句與讖之「水火相戰」對應,是本卦之最精要一句。虎頭,「虍」,音呼(ㄏㄨ),原指虎文(紋),現作部首;虎頭的字又與姓名合拍者,大概有盧、虜、虔、獻、處、虞諸字;當中更隱有一個「玄機」字──虐,因為虐字偏旁原來還有一個「人」字(「虐人」),似更合乎「虎頭人」之指稱。虐,是虎足反爪(虍字之底),殘害之意,引申為侵侮、殘酷和災害。《書‧盤庚中》:「殷降大虐,先王不懷(不以為意)」,《詩經‧大雅‧雲漢》:「旱魃為虐,如惔(炎)如焚」,《傳》:「旱既害于山川矣,其氣生魃,而害益甚」。又或者猜想「虎頭人」,是寅年所生之人,則以西元2010年往前推算,1950,62,74本命年皆是寅年,亦即60,48和36歲的人是也。到底「虎頭人」是姓名上有「虍」字的人,寅年出生的人,抑或暗指寅年的災勢呢?賢者或可得解。
虎頭年是寅年,從西元2010年往前推,可以得此歷史事件軌跡:
‧十二年前,1998戊寅年:2月16日,華航一架空中巴士自印尼峇里島飛返台灣,準備降落中正機場時,失事墜毀,機上196位乘客及機員不幸罹難;長江流域和東北松花江、嫩江流域夏季發生特大洪災,3千多人喪失,受影響災民,超過2億2千300萬人;強烈颶風「密契」橫掃中美洲七國,造成1萬1千餘人喪生,另1萬1千3百餘人失蹤;巴布亞紐幾內亞西北部海岸,因地震引發海嘯,八千人不幸喪生。
‧一百(零八)年前,西元1902光緒二十八年壬寅,繼義和團之亂、八國聯軍入京,而自鄭士良在惠州起義失敗之後(1900年),整個中國陷于一片混亂,民不聊生。
虎頭人遇虎頭年,得解否?兇年歟?
F.白米盈倉不值錢:不,大也,通丕,是「很」的意思,《說文通訓定聲》:「不,假借為丕。」故本句有米貴,囤積居奇,物價高漲之象。本句與貞下起元相對,喻唯遇困境,但世道循環不衰。
G.豺狼結隊街中走:豺狼,,貪婪殘害的野獸,常喻殘暴不仁,《孟子‧離數上》:「嫂溺不援,是豺狼也。」此句與獸貴人賤一句呼應,喻到處都是兇暴之人。
H.撥盡風雲始見天:雲從龍(辰),風從虎(寅);此句與時窮(,)則變相對應,意謂虎年(寅)、龍年(辰)過後(寅、卯、辰,即倒楣三年),天下方可轉趨太平。
清初,批注《推背圖》的金聖嘆也看不準是那個寅年,只籠統地批注說,此象(謂)遇寅年必遭大亂,君昏臣暴,下民無生息之日,又一亂也。歷史邅進,治亂興亡,強弱盛衰,如人之生老病死苦般,循環不爽,似為自然、必然之道,2010庚寅虎年,如金人瑞之言否?(注三) 窮通之理難測啊!
歲星、太歲之俗,原來如此,牛郎回舍,山君值位,當今之世,地球環境生態丕變,風震長林聞虎嘯之情景,已不可復得,天文地理仍未成為普世知識,但願對吾輩媒體人而言,甚望虎頭人遇虎頭年,做事虎虎生威,不會虎頭蛇尾。
延伸閱讀:
(注一)術者把五行與東南西北中方位配搭,木在東,火在南,金在西,水在北,土在中,又把子丑寅卯地支排在東南西北中方位內,寅恰排在東方,東方屬木,故曰寅木,又將甲乙丙丁天干排在方位在內,庚方位恰在西。
(注二)據說宋太祖趙匡胤是讀了《推背圖》第二十四象的讖和頌才下詔禁絕讖書的。該象的讖是:「山崖海邊 不帝亦仙(南宋末代皇帝昺,在廣東新會崖門投海,宋室告終)二九四八于萬斯年(有解釋為是宋三百二十二年之國祚──二九,二百九十年,四八,三十二年)」;而此象之頌是:「十一卜人小月終(「十一卜人小月」合成一個趙字),回天無力道俱窮,干戈四起疑無路,指點洪濤巨浪中。」──令宋太祖愈看愈心驚。
另外,因為《推背圖》之頌,一開始便說:「自從盤古迄希夷 虎鬥龍爭事正奇」,因此,有民間版本便說,《推背圖》之頌是宋朝演譯紫微斗數的陳希夷所詮釋的,因此把「頌」稱為「讖論」,以與該卦之讖相呼應;讖論之與頌除一、兩句相同之外,其餘差異甚大,而其「靈準度」則超乎異常,故值得存疑;而其實,無聲叫希,無色叫夷(《老子‧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聽,名曰希」),──故希夷,形容虛寂微妙之謂也,而此句似仍解為「天地間,自古而今即龍爭虎鬥」為妥。
(注三) 傳是(或托名)明黃蘖禪師所作,朱肖琴注釋之<仙機詩>(<曉世詩>),亦有言及虎年者,如詩之:
「其二」:黑虎當頭運際「康」,四方戡定靜垂裳。唐虞以後無斯盛,五五還兼六六長。──論者謂是指西元1662年壬寅清聖祖「康」熙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之事(五五[55]還兼(十)六六[6×6)長[61年])。
「其三」:有一真人出雍州,鶺鴿原上使人愁。須知深刻非常法,白虎嗟逢歲一周(似指清世宗雍正之對漢人虐壓,他于西元1723年癸卯登位,1734年甲寅虎年卒,在位十三年)。鶺鴿,或是鶺鴒之誤,鶺,音集,鶺鴒,鳥名,但可喻兄弟;《詩‧小雅‧常棣》:「脊令(鶺鴒)在原,兄弟急難。」此句喻危難至矣。雍州為古九州之一,約在今之陝北及甘肅西北大部分。
「其十」:用武當時白虎年(似指西元1938戊寅年,中日之戰及以後發展),四方各自起烽烟。九州又見三分定,七載仍留一線「延」(七年抗戰,留下「延」安成為中國問題)。
另有蜀諸葛亮<馬前課>之「第二課」(明白鶴山僧人守元于萬曆年間為之注釋),「離(☲)上、離下」離卦:火上有火(謂指三國時司馬炎篡魏改國號晉,為晉武帝),火燭中土(司馬炎篡魏翌年,即西元266年,為丙戊年;丙為火,戊為中土),稱名不正(篡魏),江東有虎(江東孫氏之吳尚存在,晉元帝都建康〔南京〕,亦屬江東)。
附釋:
據《阿婆縛鈔》及《行林鈔》兩書所說,印度有十二神將其所配屬動物,除金翅鳥外,都與我國生肖相同,十分「耐人尋味」,介紹如下(轉引自蔣伯潛,《文字學纂要》,1946)
中國地支 |
生肖 |
配屬動物 |
印度神將 |
子 |
鼠 |
鼠 |
招杜羅 |
丑 |
牛 |
牛 |
毗揭羅 |
寅 |
虎 |
虎 |
宮毗羅 |
卯 |
兔 |
兔 |
伐折羅 |
辰 |
龍 |
龍 |
迷企羅 |
巳 |
蛇 |
蛇 |
安底羅 |
午 |
馬 |
馬 |
額儞羅 |
未 |
羊 |
羊 |
珊底羅 |
申 |
猴 |
猴 |
因達羅 |
酉 |
雞(鳥類) |
金翅鳥 |
波夷羅 |
戌 |
狗 |
狗 |
摩虎羅 |
亥 |
豬 |
豬 |
真達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