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媒體會對兒少的敵對行為、性行為、吸菸、肥胖症、異常飲食習慣,還有學習成績低落等問題造成影響。這項研究發表在三月份的「小兒科學期刊(PEDIATRICS)」。以Victor C. Strasburger為首的學者檢閱了近50年來的研究文獻後指出,媒體通常會提供關於安全健康實踐活動的訊息,並因此鼓舞人們進行社交連結。然而,近期一些研究卻顯示,學者們建議,父母、媒體經營者與政策制定者,應多多增強媒體的正面效益,且降低其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傷害。
這篇研究論文指出,兒童與青少年平日花七小時以上時間在各種新舊媒體之上,已超出參與其他活動的時間。由於三分之二的兒童與青少年,在寢室中即擁有電視、一半的人更擁有錄影機、DVD播放機或電腦、電玩設備,父母因此較無法去監控孩子的觀看習慣。青少年逐漸成為多工的媒體使用者,有些神經科學家甚至擔憂,媒體科技將影響下一代大腦的發展。
其中,媒體的暴力內容影響最甚。根據研究,18歲以前的青少年平均會接觸高達20萬則電視中有關暴力的訊息,多數以幽默之手法展現了羶色腥的畫面,而有些電影、音樂MV及RAP歌曲內容中,也都有越來越暴力的傾向。並非所有看暴力節目的人都會有暴力傾向,然而兩者的「正」相關性卻是顯著的。
另外,文章提到,半數以上的青少年,在10至17 歲會藉由網路接觸情色內容,進而影響其在中學時代性行為的觸發與性行為的模仿。而青少年的電視節目中,甚至比成人觀看的節目,擁有更多與性相關之內容,卻無顯示其帶來的風險或責任。不過,談及最近火紅的網路社交媒體(如Facebook),是否將成為青少年接觸負面性內容之管道,研究倒沒有做如此定論,因為社交媒體很可能也會是安全性行為宣導的不錯管道。
媒體內容型塑兒少偏值觀
本文中,研究者亦提及,電影中人物的吸菸行為及故事主軸,會使青少年產生認同,進而增加未來吸菸可能性的意向。更有趣的發現是,長時間沉迷看電視的兒童與青少年,是可預測其肥胖的有用變項,雖然確切原因仍不可知,但特別是長期暴露於許多垃圾食物廣告,對兒童及青少年的食物認知與偏好,已形成影響。然而,另一個極端是,媒體或網路中常形塑的美女纖瘦之形象,也造成許多青少年誤認所謂「美」的身材標準,而觸發其進行一些異常的減肥行動,如過度地限制自己對卡洛里的攝取或過度運動等不適當瘦身方法。
根據歷年研究,幼年時期觀看媒體的負面影響,還可能發生在學校課業表現上,不過這確實存在一些爭議。不過,至少有近期四個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兒童與青少年的房間中有電視的話,的確會影響他們的課業表現。
推廣識讀教育 發揮媒體正面效益
儘管有上述的負面影響,媒體(包括電玩)對兒童與青少年來說,仍具有正面效益,特別在社交及教育方面。透過時下流行的電視節目觀看(如偶像劇),他們可學習如何對其他不同種族的人產生同理心與包容態度,或者是學習到正確的性觀念與知識。
最後,這篇研究文獻的作者,對父母、實務工作者、學校、娛樂及廣告業者、研究者與政府等,提出一些建議。例如,父母亦應注意自己的媒體接觸行為,因為這是直接影響兒童及青少年如何使用媒體的最直接因素;對於小兒科醫師來說,對有敵對行為、異常飲食或睡眠的兒童來說,他們仍需持續關心其接觸娛樂媒體內容的時間,以及房間內是否有電視、網路設備等核心問題;對學校來說,更重要的是媒體識讀教育的落實,也就是教導我們的下一代,如何辨識令人迷亂的媒體內容能力;對娛樂及廣告業者而言,研究建議其應發揮發揮正面的公共衛生推廣及廣告道德的角色,在主流的節目或電影中,促進兒童與青少年諸如拒絕菸害、正確性知識倡導,以及減少垃圾食物或速食廣告,進而增加健康食品廣告等等,均有助於兒童與青少年整體健康狀況的提升。
媒體之研究者仍需持續關心與兒童與青少年風險行為有關的媒體使用及影響程度,並採用長期比較研究的取徑,注意媒體的累積效果。而對政府來說,應適度建立相關的研究基金,來關注新媒體(如社交媒體或數位互動電視)的發展,對新世代(如學齡前兒童)行為形塑的影響。各方的持續關注與行動,才能將新舊媒體的負面影響減到最低,而將正面的媒體效益發揮到最高。(編譯 廖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