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流行的「噗浪」(plurk.com)或「臉書」(facebook.com)等吸引各年齡層駐足的網站,前者稱為微網誌(microblog),而後者則稱為社交網絡服務(Social Network Service, 簡稱SNS)。不過,由於兩者同時具有即時發訊與互動的功能,有時則被通稱為「網路社交媒體」(Internet social media)。網路社交媒體最明顯的「傳播」功能(communication function),即在於方便的「無縫連結」(seamless linkage)特色,因為此類社交媒體於開發之際,產業界為考量使用者之便,整合運用了現代各種傳播通訊科技,使其達到隨時「連結」的目的,也就是說,使用者並不一定要透過電腦中的瀏覽器「上微網誌或SNS」才能傳遞訊息,每個人透過手機或即時通訊服務(如MSN),甚至是第三方的網站應用服務,亦可即時進行互動連結,或看到親朋好友的即時簡訊。

先從微網誌說起,「噗浪」(plurk.com)或「推特」( twitter.com )等微網誌,各業者於推出服務平台時,特別以有趣且傳神的站名(如噗浪、推特,或無名的「滴咕」等),來凸顯微網誌的特色,目的在吸引人們的流連、駐足。媒體報導或學術界,普遍看法認為,它是繼部落格之後,一種提供人們即時交換生活訊息的溝通平台。根據Alexa的流量統計,「推特」目前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微網誌網站(排名全球Top500網站第11名),官方並提供英、義、西、法、德、日等6國語言服務;而「噗浪」原為是美國服務,不過如今亦發展成多國語系,包括繁、簡中文,隨之所帶起的網路社交溝通的影響力,更不容小覷,例如,中國曾經在2009年對噗浪執行封鎖政策。在噗浪的官方部落格上,有此一宣稱:「噗浪的使用者已達到一個可觀的量,所以在中國官方的掃瞄雷達上現型。很驕傲地我們的名字能和同樣被封鎖的網路巨人,如Google、Youtube 和維基百科並列。像許多人開始意識到的,我們正開創一種社交溝通的革命…。」(請參見) 由此可知,微網誌在政治與社會生活方面,不容小覷的影響力。

同樣地,SNS亦在全球人們的社交、政治與社會各層面,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例如,最受歡迎的Facebook(台灣網友稱之「臉書」)在全球註冊突破3 億人;在台灣亦突破500萬人註冊(請參見checkFacebook.com ),人們透過該服務的邀請機制,介紹自己親朋好友上線,相互連結,彼此留言、回應互通有無;全球政治人物,如美國總統歐巴馬、台灣的政治明星如蘇貞昌、郝龍斌與蔡英文等,都在Facebook上各擁數以萬計的「粉絲」,組成「粉絲團」,可隨時為自己的政治明星加溫、催票。

除此之外,臉書有一項微網誌沒有的特色,就是Facebook官方藉釋出了應用服務(或程式)平台(Application Programming Platform,簡稱API),允許全世界的應用服務開發者,建造各式各樣新的應用服務(如「開心農場」、「開心餐廳」、「明星三缺一」等遊戲),目的是使這些應用服務能夠增強Facebook上使用者之間的互動。 Facebook行動事業總監H. Moissinac在「Nokia World 09」演說中宣稱,Facebook將是一個「開發者的平台」(developers’ platform),得以讓全球所有應用程式開發者,運用符合其平台網頁技術的特性,設計出應用服務並且在其上發佈,藉由Facebook廣大社群的力量,讓開發者的應用程式更廣為傳佈、使用,並因此稱之Facebook為「由程式開發者主導的世界」。因此,使用者除了運用SNS社交互動的功能外,同時個人的書寫、娛樂、閱讀及公共事務的參與等等日常生活,也得以同步在SNS網站中進行整合了。

網路社交媒體的興盛,展現了一個網路即時傳播的力量與趨勢。未來,這股力量將如何展演與轉變,更有待同是科技使用者的你、我,共同見證與實踐。(記者廖凱弘)

參考資料:

1.張舒婷(2010.4)。政治風吹進微網誌 決戰五都候選人「噗」文「推」人氣
2.廖凱弘(2009.11)。 微網誌使用者「連結」心理之詮釋
3.陳怡如(2009.12)。〈我們正面臨一個由程式開發者主導的世界〉,《數位時代》,187:104。
4.CheckFacebook. "Global & Taiwan Audience", retrieved Apr. 14 ,2010,
5.Alexa. " The top 500 sites on the web ", retrieved Apr. 14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