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 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三月二十二日出版的一份報告顯示,政治人物想要透過年輕人喜愛的流行音樂或談話節目,吸引他們對政治活動的注意力,似乎是功敗垂成。
青年想要真誠的政治活動,對那些高高在上、恩寵式的拜票手法並不太信任。他們可以看透企圖吸睛的膚淺花招,比如名人談政治、包裝在肥皂劇裡顯而易見的政治訊息,以及其他以大眾文化形式現形的拉攏手法。
這份青年、政治與大眾文化的報告,是英國第一份針對此議題所進行詳盡的研究。由John Street教授、Sanna Inthorn博士與Martin Scott博士主持,這份研究挑戰了既往看待大眾文化與政治活動之間關係的保守觀念。當年輕人對傳統政黨政治感到疏離,但他們仍然關心並且透過大眾文化的方式投入自身—比如電視節目、音樂,或電玩遊戲—都是年輕人參與政治世界的方法。
對主流政治感到失望,使十八到二十五歲的選民投票率,相較於其他年齡層來說,是最低的。每當選舉接近時,年輕人與政治活動的脫鉤又再度成為議題,而政黨期望以大眾文化將年輕人拉進政治過程,鼓勵他們投票。這已經是近來選舉的特色,政黨領袖藉此尋求名人的支持,並且出現在大眾娛樂電視節目中。
Street教授是UEA大學政治、社會與國際研究學院的政治學教授,他說:「在我們研究中的年輕人,並不相信企圖吸引他們的選舉花招,同時這些年輕人透過大眾文化來表達他們自己的政治態度與想法。」
「想要利用大眾文化收買年輕人,為己(選舉)謀福利,幾乎是失敗的。大眾文化對於我們的民主政治,顯然具有直接且重要的關係,但是不能被傳媒老闆或政治人物作為一種粗魯的公共政策工具。」
Inthorn博士另外說明:「如果要使用大眾文化吸引年輕人投入政治活動,關鍵是:年輕人作為傳媒文化消費者時,是否是被認真看待的?這就是說,(政治人物)要認真嚴肅看待年輕人的關切與經驗,而非將他們以簡化、恩寵式的手段打包。」
這份報告題名為「從娛樂到公民權:首次投票選民其大眾文化之政治使用比較研究」。這項計畫由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SRC,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贊助,企圖揭開年輕人如何論述並將大眾文化使用於政治活動上。計畫奠基於於一份針對十六到十八歲青少年的小規模調查、焦點團體訪談與一對一訪談之研究。
研究發現:
‧青年理解政治活動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政治新聞的呈現方式,使其感到政治疏離。
‧青年透過大眾文化傳遞對於日常政治的想法。
‧大眾文化如音樂,是吸引青年加入政治活動的有效辦法,因為讓政治議題的呈現方式與年輕人習慣相關。同時,也有促進年輕人關心當代議題與他人的潛力。
‧青年的自主意識之展現通常透過批判大眾文化中的虛偽而呈現。他們在信任政治領袖,或是任何宣稱代表他們的人之前,會尋求真憑實據的證據與可信度。
‧許多青年對於談論傳統政治議題的名人(名嘴)感到不屑。然而,他們對這些名人還是會給予關注。
(編譯 顧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