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女士之瘦身,免不了商業盈利之操作,醫療生理忠告之被莫視,傳媒之渲染,以及「榜樣」人物之以「意見領袖」自居,之鼓動時潮。雖則社會對此種氛圍,唯唯、否否,但其實此種氛圍,古已有之。例如,後漢明帝時,長安城中有謠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疋帛」──就是說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幸而,還是有傳媒以標題作出警示:「瘦乾巴還減肥 小心猝死」(《聯合報》,98.11.27,頁A)不過乾巴一詞,須要解義:
一、乾,乙部十畫,俗作乹,原音前(ㄑㄧㄢˊ),上出之貌(《說文‧軋‧段注》:「……,自有文字以後,乃用為卦名(八卦作﹝☰﹞),而孔子釋之曰健也。健之義生于上出(向上破出」),上出為乾,下注為濕,故乾與濕相對,俗「別其音」,故又音干(ㄍㄢ),俗字為了「強化」此一音義,更有將日字其下之「十」字,以「干」易之。乾即燥,沒有水分也(《左傳‧襄九年》:「與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
在華夏文化裡,天是可見的表象,而乾則是指天的功能。在《易》中乾本意是指日出時,光氣舒展的形象,也有發音近似「健」的含意。「健」是創造活動力的本能(《易‧乾‧象》:「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而《易‧乾》乾卦卦辭:「乾,元亨利貞」──就是說乾是萬物創始的根「元」,通行無阻(亨),祥和有益(利),正道而貫徹(貞)。而《易‧說卦》則說得得更明白:「乾,為天」,程(顥)傳:「以形體謂之天,以性情謂之乾。」甚麼「性情」呢?《易易述》說:「乾象堅剛」,而〈乾卦九三占辭〉則指出:「君子終日乾乾(健健也,努力不懈也,《易繫辭下》:「乾,天下之至健也」),夕(如果側斜不正,《呂氏春秋‧明理》:「是正坐于夕室也,其所謂正,乃不正矣」)惕若(就要警惕),厲無咎(謹守本分,不背群而招過失)。」
二、巴,音芭(ㄅㄚ),己部一畫,原是大蠎蛇(《說文》:「巴‧虫﹝蟲﹞也,或曰食象它﹝蛇﹞」),但後來將之置在詞尾,用作(1)語氣詞,如尾巴,鹽巴;(2)作為黏結物的指稱,如鍋巴,泥巴;(3)作為面頰部位描述,如嘴巴,下巴;(4)作貼近解(《水滸傳‧一》:「前不巴村,後不巴店」;(5)表示急切盼望或近切的樣子(《警世通言‧二》:「夫妻本是同林鳥,巴到天明各自飛」;《陸游‧大慧祥師真贊》:「平生嫌遮老子,說法口巴巴地,若是靈利阿師,多取畫底妙喜」;《琵琶記‧南浦‧囑別》:「眼巴巴望看關山遠,冷清清倚定門兒盼」);(6)表示掙扎(《水滸傳‧十五》:「……也巴到崗上松樹下,坐了喘氣」)。
巴巴,則可作特地或偏偏解(《紅樓夢‧二二》:「我巴巴的唱戲,擺酒,為他們不成?」;又或者作巴掌解(《蕩寇志‧十》:「……足足打了二十個大巴巴」。但巴,巴巴同乾成駢字或詞,成了乾巴、乾巴巴表示不濕潤、偏瘦之意,就其意指或意義上來說,似乎難以「自圓其說」──其實巴,理應作「羓」!羓,音巴(ㄅㄚ),羊部四畫(見《集韻》),臘屬,是羊的臘肉(羓子臘肉),也叫巴子(《水滸傳‧十一》:「……將精瘦肉片為羓子,肥肉煎油點燈」);當然用「豝」也可以,臘豬肉嘛!所以乾羓羓就有意義了──乾瘦得如羊的臘肉一樣;不過,既已約定俗成,就用乾巴、乾巴巴吧,反正類似「將錯就錯」的例子多到俯拾即是,只要我們在台北街頭舉頭一望,即可見到鹽酥雞(應是鹹酥雞),魯肉飯(應是滷肉飯),肉焿 (應是肉羹),鴨霸(應是掗把)等等,已經見怪不怪,默認這些「次元字」了。
不過,有媒體將台灣「番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之「番」字誤作「蕃」,「創啥小」(幹甚麼)之「小」,似應作「滫」,則似須要作正俗之辨。
蕃,艸(草)部七畫,音煩(ㄈㄢˊ),草木枝葉繁盛也(《說文》:「草(艸)茂也」),《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周敦頤〈愛蓮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蕃可音番(ㄈㄢ),義同,指(1)西戎的一種(汪遵〈長城詩〉:「秦築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2)蠻夷的通稱(《新唐書‧百官志工》:「凡朝會,五品已(以)上及有功將士,蕃 酋辭還,皆賜于庭」);(3)泛指外國(《宋史‧食貨志下八》:「雍熙中,……,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商人出海外蕃國販易者,令並詢兩浙市舶司請給官券」)。
番,音煩(ㄈㄢ),田部七畫,原是獸類的腳掌,也作蹯(《說文》:「番,獸足之番,從采、田,象其掌」)。通蕃,清時稱西部各民族為西番(見《清會典‧戶部‧番戶》)。番,尚可通鄱、潘和皤。番茄從南美祕魯輸入中國,番薯(甘藷)則是明萬曆年間,從非律賓傳至中原,番荔枝(釋迦果)來自于西印度、美洲一帶,既然蕃、番俱同可省減草頭;而番泛指外國之指謂更濃,故番茄、番薯用番字足矣。
「只求枝葉代代湠」之「湠」字,實在罕見,只見于《康熙字典》水部九畫;湠,他旦切,大水也,水漫廣貌;「枝葉湠」,取其盛貌,謂茂盛地季季開枝發葉。
「創啥滫」之滫,國音溲(ㄒㄧㄡ),《集韻》:「滫,思流切,音脩」,是戰國時秦人所說的溺(尿),《荀子‧勸學篇》:「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注:「滫,溺也。」──如果是「小」,則音義和用例皆難明;而且台諺用滫字者不少,除粗話(歹嘴)外,尚有孽滫(頑皮得很),無採滫(白花氣力,擲諸虛牡),豪滫(誇張不實)和庫滫(愚笨)等等,同創啥滫是做啥的俗說一樣,是俗說,不算罵人粗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