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 張嘉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 六下 第二單元 從臺灣走向世界 第三課 國際組織
五、對應能力指標:
社5-3-5舉例說明在民主社會中,與人相處所需的理性溝通、相互尊重與適當妥協等基本民主素養之重要性。
六、教學目標:
1.知曉民調結果為何會有差異
2.知曉影響民調結果的可能因素
3.知曉檢視民調可信度的條件
4.依據民調可信度檢視條件進行民調設計
七、主題:ECFA民調被疑造假 自由、中時互槓(可下載)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報導日期:2010-04-29 媒體名稱:【TVBS】記者林秉儀報導
因為ECFA朝野領袖辯論的民調問題,引爆中國和自由時報媒體大戰,今天雙方各以半版表達立場!自由甚至還打算要告中時,強調這次民調動員64名電訪員,還說全程都有錄影,絕非造假;中時也說,與其打口水仗對簿公堂,還不如公布民調數據和訪問錄音,以昭公信,對兩大報的互槓,藍綠立委也加入戰局。
因為雙英辯論ECFA民調真假問題,引發自由和中國時報的媒體戰,兩報互相以半版的版面,表達立場,民進黨立委也有話要說。
立委潘孟安:「(中國時報)他是在台灣的報紙,還是中國人民日報的傳聲筒?這個我們覺得很奇怪,但是每一家每一家的獨立性,我們都尊重,但是去質疑人家的民調這是很奇怪。」
立委蔡煌瑯:「哪一家報紙讀者多,我相信它的可信度,應該是比較受到公評的。」
自由時報在雙英辯論隔天發布即時民調,蘋果、中時、聯合幾乎一面倒,都是支持高於反對,但自由時報數據與眾不同,反對意見比支持者高出8個百分點。
辯論當天下午5點到晚間8點半,自由時報成功訪問1367位民眾,是一般民調中心的2倍,效率很高,讓不少學者疑惑的是,從沒看過自由時報有民調中心,卻常常能在重大時刻,立刻做出民調,令人匪夷所思。
立委邱毅:「過去很少做民調,突然間覺得有興致要做民調,就召集了很多的工讀生,要來做電話訪問、來做民調,你覺得這樣的民調可信嗎?你覺得這樣的民調不叫黑心民調嗎?」
自由時報在28日發出聲明,強調這份民調動用64名訪員,電訪期間全程錄影存證,還提供照片,他們準備對指控媒體提出訴訟,捍衛自家報社清白。
九、教學重點建議:
一、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3份新聞報導、民調題目及問卷內容。
二、課程實施
【一:引導活動】10’
1.老師於課前尋找與學生事務相關之話題,讓學生針對爭議處進行小型民調,例:是否贊成臺北縣即將於99學年度實施活化課程;是否贊成學生每天都穿便服至校..等。
2.將班上學生於課前分3組進行民意調查,每組依老師精心規畫不同的民調題目及任務進行意見調查,以「是否贊成臺北縣即將於99學年度實施活化課程」為例,第一組學生向6年級10位學生詢問「活化課程有助於提升學生英語能力,請問你贊成實施活化課程嗎?」;第二組學生向3年級20位學生詢問「活化課程將增加上課節數,請問你贊成實施活化課程嗎?」;第三組學生向3.4.5.6年級各5位學生詢問「請問你贊成實施活化課程嗎?」
3.於課堂上,公佈學生各組民調結果,並詢問學生哪組問卷結果最能代表學生意見?
【二:發展課程】-20’
1.發下此篇新聞內容與學生分享,讓學生說明此篇新聞的重點。
2.此篇新聞中提及「因為雙英辯論ECFA民調真假問題,引發自由和中國時報的媒體戰」,發下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具代表性說明的新聞內容,讓學生觀看,知曉彼此爭議之處?
中國時報【社論-自由時報應公布民調「原始資料檔」】
自由時報【中時又來了 ECFA民調結果不同就質疑本報】
3.此篇新聞中提及「哪一家報紙讀者多,我相信它的可信度,應該是比較受到公評的」,讓學生討論是否認同此觀點?並討論民調的可信度該考量哪些因素?
(1)媒體的銷售量及可信度與媒體中民調的可信度不應混為一談。
(2)民調報導可信度可以歸納出「客觀性」、「專業性」與「易讀性」三個層面。因此在考量民調的可信度時需衡量下列因素:委託民調的單位以及負責進行民調的機構;問卷中的用字遣詞、包括在問卷中向受訪者提示或者解釋、可能會影響答題的用字;說明研究的母群體與抽樣架構、清楚說明樣本選擇的過程、樣本數,儘可能的話,還包括成功率、樣本選取的標準與過程;說明研究結果準確度的因素,像是抽樣誤差、或者有加權等其他因素;那一些發現可以推論到研究母體,那一些僅能用於解釋樣本的部分;研究方法、地點、與資料收集的時間。
4.此篇新聞中提及「自由時報在雙英辯論隔天發布即時民調,蘋果、中時、聯合幾乎一面倒」,讓學生討論造成此結果的可能原因?並討論此次自由時報的民調爭議在哪?該如何解讀民調呢?
(1)媒體中的民意調查結果與其他家不同,不能就此否定其可信度,應深入了解其所使用的民調問卷題組是否客觀中立?受訪民眾的樣本結構為何?抽樣的樣本數或抽樣誤差?..等影響民調可信度的相關因素。而此次自由時報的民調爭議就在這些地方被中國時報質疑。
(2)應讓學生了解民調是抽樣的結果,必有誤差性的可能,因此,僅能將民調視為參考依據,非事實看待。並引領學生在解讀民調時,應先檢視民調是否有做詳細的說明。
(3)可讓學生依據檢視民調可信度之考量因素,討論兩報所提供的相關民調資料,誰較為詳細?
中國時報針對ECFA民調的說明「本報於廿五日晚間委託艾普羅民調公司執行,以台灣地區住宅電話簿為抽樣清冊,再用抽出電話號碼的尾二數進行隨機取號。共成功訪問八七三位成人。訪問結果並依照台灣地區人口之性別、年齡與地區分布進行加權。在九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三.四%」;與自由時報針對ECFA民調的說明「以全國住宅電話號碼為母體,並採末兩位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一千三百六十七人,在九十五%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二.六五個百分點內」。
【三:綜合活動】-10’
1.讓學生依據民調可信度之考量因素,檢視當初老師所提供的民意調查方式有哪些不夠客觀與專業性?該如何修正以較符合客觀、專業的民意調查,並進行第二次民意調查。
例:問卷中的用字遣詞應更客觀中立,不可有引導性字眼;應收集具代表性的樣本(應要有六個年級的樣本,男女生比率應差不多),樣本選擇的過程不應隨機,應有規則(每班的2.3號等),樣本數量應盡量多,詢問的時間與地點應盡量控制一樣,詢問意見人員應事先進行培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