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教育局報推動的讀報教育,今年邁入第三年。過去兩年,台北市教育局提供小學申請每校一班,一人一報的補助,推行至今已有成果。學齡兒童除了在國語文方面對於孩童的寫作能力有顯著提升,更重要的是能讓孩童透過每日的新聞,隨時更新的資訊,隨著時代一同脈動,並能夠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同時能進一步關心身活周遭的人、事、物。今年並舉辦了種子學校訪視活動,瞭解各學校的實施情形。

  萬大國小今年首次申請為讀報教育種子學校,讀報教育的推行,目前已經擴及三十三個班級,除了讓申請補助之實驗班(兩班)兩人一報,其餘由各班自籌經費,每班一報。教師通常配合國語文教學活動或彈性課程進行,規定每週至少讀報五日並記載,期望學生養成閱讀報紙的習慣,而習作內容有培養蒐集資料能力的剪報,心得撰寫以學習思考問題與寫作得能力,並鼓勵學生口語發表,練習表達與發音矯正。除了紙上作業,由趙蕙英老師帶領的實驗班五年七班,每週更進行一項別出心裁的活動。

  週四下午,萬大國小二年一班的教室中,小朋友們個個期盼的是今日的「每週報報」,不過,並非是二年級小朋友們自己讀,而是由五年級的大哥哥大姊姊們以小組方式,朗讀給二年級小朋友聽,在讀完文章後,各組舉行有獎(糖果)猜謎活動,五年級學生根據文章內容自行出題(比如問:「剛才念的文章裡,麥田是什麼顏色?」),讓二年級小朋友猜(答:「金黃色!」)。同時,教師並設計回饋表,讓二年級小朋友為其評分,寫下稱讚的話語並大聲唸出。五年級學生也向二年級推薦喜愛的文章與版面,並將報紙轉送給二年級小朋友,作為延伸學習之用。

  參與訪視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陳世敏董事長表示,低年級段的小朋友要看得懂、並會閱讀國語日報的文字,也許還是太艱難,然而,在參與過程中,陳世敏董事長觀察到,小朋友們真的聽得懂,五年級與二年級相互溝通,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五年七班的學生以戲劇形式,演出「小常識、大道理」。透過生動活潑的話劇,呈現「線上遊戲與社交問題」。隨後,兩班學生齊聚一起,由趙老師帶領,以有獎問答的方式,進一步講解並強化主題。

  在活動之外,讀報教育實施的困境,主要是時間問題。除了實踐上學生可能因此增加許多「作業」,教師也為此付出許多額外時間。陳世敏董事長表示,千萬不要將讀報教育視為一門課程,要能「玩」報紙,事實上也毋須太多紙上作業,其實透過有趣的活動,讓小朋友對閱讀感到興趣,才能進而陸續彰顯讀報教育之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