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牧民家庭的一位女孩Yonis,今年十六歲,三個月前隨家人搬到丁格爾村定居,距離索馬利亞首都哈爾吉薩約有四十公里。在這之前,她的父母從未了解過送她去學校受教育的重要性。她從未見過教室,也沒走進去過。她的父母替子女們分配好每天的工作,她負責照顧山羊和山羊寶寶,她的兄弟則負責駱駝。Yonis說,她聽說過學校,但父母從未此憂心過,所以當定居丁格爾村後,父母能讓她去上夜間課程讓她相當開心。

  這個夜間課程並不包括一般的識字課程,但有一個互動的「無線電教師」計畫,用以幫助每位受訓的社區人員。該計畫下,每堂課都以健康或環境議題作為基礎,且特地為索馬利蘭的女童教育障礙,專門設計了一些重要議題進行討論。

  初期,大約只有超過四千位成人參與面對面課程,但定期收聽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信託(WST)的廣播,卻有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索馬利亞人口,因此,這項課程的推廣範圍其實是更大的。

  透過無線電短波,有五十個「無線電教師」節目將傳輸到幾個城市與農村地區,因此,索馬利蘭、邦特蘭以及索馬利亞的中南部地區,甚至其他在肯亞、衣索比亞、吉布提和葉門等、其他散居各地的索馬利亞人,也能收聽得到。

  這項「無線電教師」計畫,只是創新計畫中其中一部分。在英國國際發展部門(DFID)所資助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此計畫作為一個平台,目的是解決索馬利亞教育上的性別不平等。

  在這樣飽經戰亂和貧窮的國家中生存,Yonis是成千上萬的索馬利亞女孩中的一個典型例子。由於文化和社會經濟原因,許多父母不優先送女兒上學,尤其是在農村地區更是如此。統計數字顯示,索馬利亞有著世界上最低的就學註冊率,且在農村邊緣化群體中,孩童所受的影響最大。雖然,索馬利亞整體的粗在學率約為30.7%,但獲得正規教育的游牧家庭兒童卻不到1%。

  與前幾年相比,這些數字說明了,初級課程中,低年級的男女入學比例有一些條件上的改善,但以實現教育機會和性別平等的聯合國千禧年目標來說,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最近,一項英國廣播公司全球服務信託在索馬利蘭所做的觀眾調查,發現索馬利亞的父母不願送女兒去上學的原因,包括了一系列的文化、經濟、心理和生理障礙因素。這項調查是「無線電教師」節目的初階段任務之一,是在索馬利蘭的農村與城市兩種不同的區域間進行,以焦點訪談的方式所完成的。不論是男性或女性,作為該節目未來的學生、家長或教育者,他們都分享了對女童教育的觀點。

  許多焦點團體成員中,有需多像16歲的Yonis這樣從來沒有受教育機會的例子。他們表達了自己對於教育價值的看法,並提出自己近期對「無線電教師」節目內容的學習期待。然而,許多家長在教育女兒上,面臨著現實的挑戰。其中包括經濟上的障礙,除了學費和制服的直接花費外,還有必須負擔其他間接成本,例如女孩必須分擔的家務勞動,這是一項文化緊密相連、猶如處罰女孩性別的工作。

  不過,儘管學校的入學率低、性別差距大,大多數受訪者對於教育影響仍持積極看法。布勞焦點團體的女性參與者Yirowe說,她認為教育是人生的關鍵,它滿足人們找到工作和供養家庭的需求。另外一些參與討論者則較不樂觀,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缺乏教育已是一種機會的錯失,並且是不可改變的狀態。

  事實上,自去年起首度執行的「無線電教師」計畫,已經讓超過四千位急需獲得識字能力的成年人得到學習機會。除了識字能力外,節目中還包括了半小時以女童教育為主題的訊息和戲劇內容,挑戰著在地性別障礙和社會規範的文化觀點。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會打開一些經濟的窗口,賦予人們更多新的信心和生活技能,也同時會刺激數以百萬計的家長們對女兒的教育態度,或許可以讓更多像Yonis這樣的索馬利亞女孩,得到受教育的機會,並從教育中獲益。

資料來源: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索馬利亞)

更多資料提供:Robert Kihara, Communication Officer

新聞來源:http://www.unicef.org/voy/explore/media/explore_4583.html

(編譯:吳雅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