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中文系教授,在副刊裡了用了一句形容得非常貼切的香港人口頭語-「圍(ㄨㄟˊ)喂(可音威,ㄨㄟˇ)喂(音ㄨㄟˋ)」來謔稱那種「沆瀣一氣」,彼此心照不宣地互相共謀為學生喬論文護航過關的情形,妙哉!圍是圍內人的意思,喂、喂則是粵音圍字的上聲及去聲,也就是說同一族類、同一鼻孔出氣的意思。粵語聲調十分豐富,有九聲之多——多了一個中入的音。要解釋中入音不太容易,但不管用國語或粵語來朗誦北宋王安名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就很能體會中入的那個音調:「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峯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綵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本詞叶韻之肅、簇、矗、足、逐、續、辱、綠與曲諸字皆屬詞韻第十二部入聲,就是中入。
廣東字有許多被誤認為為罕用古字,實則不然,慳字就是一例——大多人以為是廣東古字,但其實慳,苦閑切,國語音牽(ㄑㄧㄢ),而粵語則音近國語之「憨」;可解作吝嗇(唐李延壽《南史˙王玄謨傳》:「劉秀之儉悋,常呼為老慳」);但廣東人說慳儉,則多是溢美之詞;意同儉省(韓愈詩句:「辭慳義卓闊,呀豁疚掊掘」);也可以解作欠缺(清吳敬梓《儒林外史˙三十》:「緣慳分淺」,諺語「緣慳一面」),明趙希邁之「滿江紅」用得更透貼:「三十年前愛買劍,買書買畫。凡幾度詩壇爭敵,酒兵爭霸。春色秋光如可買,錢慳也不曾論價,任粗豪怎肯放頭底,諸公下。」(上半闋,見《西里槀》)
錢慳就是手頭缺錢,但廣東人所說的慳錢(省錢),本意指的,卻是薄劣的錢幣(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九》:「今江湖間俗語,為錢之薄惡者曰慳錢」),粵語借用之而已;另外,我們常說的「大破慳囊」,破費之意,用謔慳吝的人被迫出錢也;慳囊則是一種口小、錢易入而不易出的撲滿(范成大〈催租行〉:「牀頭慳囊大如拳,撲破正有三百錢」)。
有陣子台灣某些年輕人好以「林老師」為暗語,來謔稱老師而引起社會談興,經識者解釋,原來此是一句由台語粗話「『ꆼ恁(您)』老師」的減省、轉變而來,反言若「正」,是一句非常不雅的粗話。此語之恁,通您(ㄋㄧㄣˊ),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十》:「爹休憂,恁(您)兒——依爹分付(咐)便了。」廣東字也有恁字,不過卻沒有丁點粗俗意涵。恁,國語又音曰任(ㄖㄣˋ),荏(ㄖㄣˇ),或人(ㄖㄣˊ),也正是一般誤作「咁」(音近gam)的廣東字。成是個多義字,而不管念恁或咁,它在字典的意義上是一致的,舉例來說:
解作如此、這般,見明張自烈《正字通》:「恁,俗言如此也」;張九齡〈庭梅詠詩〉:「芳意恁能早,孤榮亦自危」;歐陽脩〈玉樓春詞〉:「已去少年無計奈,且願芳心長恁在」;辛棄疾〈清平樂詞〉:「恁地十分遮護,打窗早有蜂兒」;辛棄疾〈鷓鴣天詞〉:「此身已覺渾無事,卻教兒童莫恁麼」;《水滸傳˙三》:「一雙眼卻恁凶惡」;《三國演義˙六五》:「超大驚曰:『如何變得恁的!』仍與馬岱商議」;《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上》:「又不曾瀉燭澆油,直恁的煙飛火猛」。
解作這那,見清劉淇《助字辨畧˙三》:「恁,方言此也。姜夔〈疏影詞〉:『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此恁字,猶云如此。」
解作怎樣、如何,《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下》:「崔寧認得象是秀秀的聲音,趕將來又不知恁地,心下好生疑惑。」又例如恁生一詞,亦即此義(明張自烈《正字通》)。
解作這樣,如恁樣,也就是粵人經常掛在嘴邊的「咁樣」;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有恁樣高手在,何時小生操筆?」在客家語裡,恁字亦有相同意義,例如恁靚(這麼漂亮)。
到過香港的人,也許會看到一個港人自創、而又十分在地化的字——。這可是找遍字書都沒有的。港人好講粵英混合的字或詞,亦即所謂之「Chinlish」(Chinese + English),因為英語叫升降機為「lift」,因此,港人也就叫升降機為「lift」但中文說怎麼的寫呢?于是,也不知是誰,便「創造」了這個字,取其「運輸」(車)之義,而以立為音;其實這是有待商榷的。也許車之義尚可,但立,粵語曰蠟(ㄌㄚ),國語才讀曰力。蠟與立之廣東音並不接近,用廣東音之立來作聲符,便「聲不象」了。其實如果真要造一個廣東話音義同「lift」相近之字,倒不如照舊以車作做形符(取其運輸之義),而改以涅字省去水旁作音符——而且這個音符有土,可以代表貨物,有曰,可以代表人(人的聲音),而涅無論有水旁或省去水旁,同樣讀曰涅;也不管用國語或廣東話來讀,同「lift」之音最接近,這該是一個最貼切傳神的字,可惜,約定俗成後譌字驅逐正字,且一向如此,字,就這樣「封了神」!
當然,也不是古字、古詞用粵語說出來,也還都是「原汁原味」的,很多時字和詞都一樣,但意義就全變了。例如,打交和打尖就是了。打交,原作打交道,交接敷衍解(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十四》:「逐月卻與幾個小男女打交,撚指開學堂後,也有一年之上」),但在粵語,其意義則是打架;打尖,則原指行人在途中休息或吃飯(清曹雪芹《紅樓夢˙十五》:「那時秦鍾正騎著馬,隨他父親的轎,忽見寶玉的小廝跑來,請他去打尖」),而在粵語,其意義已變成「插隊」了。
二OO九年十月初,教育部公布,台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三批三百生活常用字詞,細看之下,令人趣味盎然,因為縱或讀音不同——卻許許多多同為廣東話常用字詞,意義也多所重疊,直有如孿生子似的,試就此三百字詞,摘取其近者,作一整合說明(括號內為廣東話解釋,「同」表示閩粵同義):阿妗(同,舅媽也。);阿姆(粵為母親古稱);絚(同,緊也,如手頭絚);遏(同,折斷也,如遏斷);漚(同,醃、浸泡也,粵語「漚仔」,則指懷孕);沬(同,沬〔潛〕水也);密(同,拘謹也,如密實);抿(擦也,如抿嘴);下(同,如下畫,即下午);翻頭(同如翻轉頭);芫荽(同,但寫作芫茜);往(同,如往時);幼秀(同,但寫作幼細);撏(同,如撏錢);敆(同,如敆錢吃飯);家婆(粵指婆婆);家私(粵指家具);敲(同,如敲門);卡(同,如卡住);崁(同,如暗崁,麻將用語也);拑(同,如拑住);箍(同,箍煲,粵諺,補救褪色愛情);勼(粵意為混雜,如水勼油);橛(同,粵俗諺:「水瓜打狗」,歇後語:「準失去半截」,喻損失不貲;骨力(粵語意為氣力也;氣力之閩南語發音則與粵語骨力相近,意義亦同;閩南話骨力則為勤奮努力之意,);人客(同,客人也);扭(同,扭擰也);落(同,落街,如落樓梯);輪(粵語可作「輪流」);輾(同,粵諺「輾來輾去」,即滾來滾去);莫閣(同,不要,粵詞讀曰「冞計」;「冞」國語音彌(ㄇㄧˊ),粵語音ㄇㄟˇ));夾(同,如夾菜);挾(同,如挾實);冇(同,沒有,如冇法子);捧(同,如捧住碗飯);煏(同,爆開,如煏一聲);脯(同,如菜脯);煠(同,如煠肉);霎(同,粵意為突然、瞬間,如人有霎時禍福);生(同,如生仔);仙(同,一分錢也);爍爁(同,閃電也,粵音讀若「閃命」,近閩南音);承(同,接也,粵諺承你貴言);挲(同,搓也,音娑,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柴炭為炊,用紙條引火,港有家庭手工業曰挲紙條);索(同,繩索也);所費(同,費用也);欶(粵音索,欶油,佔女性便宜);巡(同,巡視);大家(粵音大姑,出于曹大家之典故,粵俗稱女士為「少奶大家」,一般將家字寫成姑,非是也);大官(粵俗稱大少爺,台語「大家」是婆婆,「大官」是公公);罩(同,蓋也);痛(同,憐惜也);褪(同,後退也);土(同,如土地);轉(同,如轉身);剁(同,如剁肉餅);撞(同,碰也);草蜢仔(同,小草蜢也);煎(同,如煎藥);斟酌(同,如斟酌行事);舂(同,如舂米);舐(同,舔也,粵音近損);守(同,如守衛);炸(同,如油炸);注(同,落注,下賭注);揬(同,插打也);搵(粵語為尋找之意,如搵工;台語指「 蘸」醬料)。
看看這些閩粵通的字,「這馬」可知中國人除了血緣、地緣、人緣之外,還有字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