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 陳薇如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六下,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
翰林版國小綜合活動五上,第三單元「臨機應變」
翰林版國小社會領域六上,第四單元「法治你我他」
五、對應能力指標:
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
1-3-1-2察覺一個問題或事件,常可由不同的角度來觀察而看出不同的特徵。
綜合活動領域:
4-3-2討論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討論如何保護或改善環境。
六、主題:不分縣市 學童護溼地救白海豚(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不分縣市 學童護溼地救白海豚【2010/7/8 國語日報/諶淑婷臺北報導】
「蓋了石化廠,溼地沒了,漁民也活不下去;用信託基金買下溼地,白海豚和候鳥活了,下一代也笑了。」彰化縣海濱的漁民昨天在內政部前發出沉痛吶喊,和上百名來自各縣市的家長、教師與學生,在環境保護聯盟等環保團體帶領下,將臺灣首件環境信託「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向內政部提案。目前已有三萬多名認股人,認購一百五十多萬股,準備以一億六千多萬元向政府買下海濱保育權。
頂著大太陽,手拿海豚氣球,這場海岸溼地保育行動,有許多學生挺身而出。臺北市雙溪國小三年級黃箏和妹妹黃笙穿上美人魚裝,希望告訴更多人可愛的白海豚需要救援,「媽媽說白海豚的家園可能要蓋工廠,為什麼工廠要蓋在別人的家?」
來自宜蘭縣竹林國小教師葉玫吟帶著相機,記錄送件提案過程,準備開學後跟學生分享。她和另一名教師薛翔文,從六月起將濁水溪口的生態危機融入課程,讓學生從了解到發起行動,自製海報到其他班級宣導。
日前,學生在身上貼白海豚海報,到冬山河親水公園宣傳,巧遇宜蘭縣長林聰賢,現場說服他認購十股。葉玫吟說,光是兩班學生就認購了近千股,「除了讓學生知道自己也能為社會盡一分心力,還讓他們了解雖然彰化遠在西岸,但臺灣的生態要由全體人民共同維護。」
新竹光華國中學生張安儀和爸爸北上參加活動,曾在生物課學習生態保育的她,認為以信託方式買下棲地,再進行保育,是明確且實在的方法。
環保署長沈世宏曾建議國光石化保留八百公尺白海豚迴游廊道,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廖本全回應:「彰化西濱溼地是全臺最優秀、最大的溼地,如果署長認為可以用人類角度分給白海豚八百公尺,實在令人惋惜。」
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表示:「人類不能獨活於地球,必須捍衛其他物種生存權利。」彰化蚵農代表謝素阿媽感慨的說:「失去了這片溼地,還剩下什麼?為什麼這麼美的海洋不能發展觀光?」
內政部參事黃景茂代表收下信託提案書,承諾會在一個月內完成審查。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發下新聞影本給學生,請學生在家中閱讀並思考以下問題:
(1)新聞事件中學童們上街發海報是要幫助什麼動物?
(2)為什麼他們要幫助這種動物?
(3)新聞中提到臺灣有哪些地方的民眾來聲援這個活動?
(4)這些人準備採取什麼方式來幫助這種動物?
(5)新聞中提到政府和民眾的看法有何不同?
(6)你覺得這個新聞還會有後續發展嗎?
(7)你對於這個新聞的看法如何?你認為他們會成功嗎?你會不會想要去支持他們呢?
(8)將這篇新聞與家長分享,並記錄下家長的看法。
參考答案:
(1)白海豚
(2)彰化濁水溪口的海埔地要蓋工廠,白海豚原本生活的環境即將被破壞。
(3)各縣市的家長、教師與學生和環境保護聯盟等環保團體。
(4)他們發起全民認股的活動,希望能以環境信託的方式,將「濁水溪口海埔地公益信託」向內政部提案。目前已有三萬多名認股人,認購一百五十多萬股,準備以一億六千多萬元向政府買下海濱保育權。
(5)政府官員覺得可以在蓋工廠的同時,保留通道讓動物生活;但有學者認為不應該只用人類的思考角度來規劃大自然的生態空間;也有環保團體的人認為人類要為其他的動物著想;更有在當地生活的民眾認為濕地被破壞以後就會失去一切,應該要發展觀光比較好。
(6)新聞中提到:「內政部參事黃景茂代表收下信託提案書,承諾會在一個月內完成審查。」所以在8月的時候應該就會有審查結果出來。
(7)學生可自由作答。
(8)學生可自由記錄下家長的看法。
課堂實施:
第一階段:10分鐘
1.課堂開始時,教師就以上八個問題,請同學發表在家中與家長共讀這篇新聞報導的紀錄,以正面及開放的態度鼓勵學生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轉述家長的意見,並提醒臺下聆聽的學生,這是一個「公共議題」,民主社會的特點就是容許這個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在不危害別人自由的規範下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臺下及臺下都應該注意有禮貌的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有禮貌的聆聽別人的意見。
2.回家作業的分享時間控制在十分鐘以內,教師不必嚴格規定上台的孩子一定要將八個問題都回答完畢,十分鐘之後,教師對於上台學生的發表內容作客觀性的歸納及總結,即進行接下來的教學活動。
第二階段:20分鐘
1.第二階段開始,教師可先詢問學生是否認識臺灣普遍信仰的神明─媽祖。
2.接著教師可進一步請問學生有沒有人知道媽祖的生日。如果沒有人能作答,教師可以提示臺灣有句俗諺:「三月瘋媽祖」,或直接告知學生媽祖的生日相傳是農曆三月二十三日。
3.教師在黑板上寫下「媽祖魚」三個字,請同學猜猜看這是什麼魚?如果學生答出「媽祖魚」就是「白海豚」,教師可予以鼓勵,並詢問學生是純粹猜測,還是因為看了這篇新聞報導而自動自發尋找更多相關的資料。教師可藉由鼓勵主動探求知識的行為,提醒學生在閱讀新聞篇章之後,應該想想這篇新聞中有哪些地方可以再深入探討?新聞中是否提到一些自己從來都沒有聽過的名詞,或是曾經聽過但卻一知半解的概念,並進一步實際動手查資料。
4.教師宜於此時鼓勵有針對這篇新聞裡提到的其他新名詞或是新概念,上網或到圖書館找相關資料的學生勇敢發表自己蒐集到的資訊,例如:什麼是「石化廠」?白海豚是住在濕地裡嗎?什麼是「環境信託」?什麼是「國光石化」……這些問題都可以由教師點出,提醒學生往後在閱讀新聞篇章時,要有確實瞭解某些名詞意涵的探究精神,不可人云亦云。
5.教師可準備包含臺灣及臺灣海峽的大型掛報,以方便向學生解說白海豚在臺灣海峽海域出現的範圍。
6.教師播放由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製作的3分鐘短片,向學生介紹白海豚生活環境遭到破壞及瀕臨絕種的危機。影片可上Youtube網站抓取:http://www.youtube.com/watch?v=M210Xfqhj5s
7.影片播放完畢之後教師可引導學生發言,表達自己觀看影片後的感想。
第三階段:10分鐘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何新聞事件發生在彰化,卻有宜蘭、新竹的老師和學生、家長們遠道而來聲援?進而引發學生思考「環境問題」不是單一個區域的問題而已,而是每個人都該關心的議題。
2.教師也將美國2010年4月22日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漏油事件做為例子,讓學生體會環境問題如果不好好處理,往往造成更大範圍及更多層面的影響。
3.教師可發下學習單,請學生回家觀察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是否有類似破壞環境的行為,例如:垃圾隨手亂丟導致社區街道髒亂、廣告單到處亂貼造成牆壁、鐵門髒亂、運動場邊垃圾堆積……請學生就自己實際的生活環境,找出一樣應該改進的地方,並提出一套具體的解決方案,於下次上課時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並討論實際操作的可行信,討論過後的修正方案亦可作為班上社區服務的活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