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將協助日方發展中小學媒體素養教材。媒體環境一向自律的日本,為什麼需要借鏡台灣媒體素養教育?原來二國的媒體素養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背景、成因與現況。
台灣自1988年媒體解嚴以來,由于惡性競爭的商營媒體環境,導致媒體節目品質持續低落,由于媒體過度追求商業利益因而忽略監督、守望政府與社會環境的「第四權」職責,使多數民眾認為媒體是台灣亂象、更是台灣亂源。對媒體高度的不信任,促使台灣由民間發起並促成公部門關注媒體素養教育,並於2003年起由公部門加以推動,2010年起使媒體素養融入國小、高中課綱。相較之下,日本媒體一向被社會視為教育與文化事業,長期處於公、商媒體互補的穩定環境下,一般民眾信賴大眾媒體,視其為「解惑者」,因此對媒體素養教育的需求無急迫感,也尚未政策化並擴大實施。
即使如此,日本民間對於媒體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一直在積極進行中。由東京大學情報學環執行的MELL Project觀察到現代社會高度資訊化發展、資訊科技取得與使用的門檻降低,使閱聽人也加入了傳播者的行列。MELL Project自2000年起就開始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與實踐活動,更與媒體組織、媒體專業人士、教育學者、現場教師、非營利組織積極互動,以促進媒體與公民的平等對話為終極目標。
相較之下,台灣的媒體素養教育,因為對於媒體亂象的反動而從「保護主義」切入,由政府主導於各級學校推展媒體素養教育,忽略媒體教育之一的「閱聽人愉悅」面向的學習、亦不重視傳播與接受雙方的平等對話,有著截然不同的發展歷程。也因此,由今年開始為期三年的「台日中小學媒體素養教材研究發展計畫」可使彼此「他山攻錯」,透過經驗的互補期使二國的媒體素養教育的實踐更為完備而穩固。
今年東北大學大學院情報科學研究科承接日本文部省計畫發展中小學媒體素養教材,此次特別邀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合作,主要是想借重媒體素養室長期耕耘的學理與實踐。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自1999年成立以來,由陳世敏、吳翠珍等多位傳播學院教師參與,累積豐厚的學術知識與在地實踐經驗--不但承接教育部研究計畫,更長期由富邦文教基金會贊助舉辦教師研習營,並建製數位內容資料庫,建構媒體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實踐模式。日本東北大學特別前來考察、觀摩並以長期學術合作計畫加以推動,期望建構適合日本的在地化媒體素養教材。而對於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來說,也是觀察與學習日本由大學做為主要知識推手,與媒體與專業人士合作推廣媒體素養教育的良機。
日方東北大學大學院情報科學研究科媒體文化研究室關本英太郎教授、山形大學基礎教育學院加納寬子副教授、明治學院大學文學部劉雪雁講師與東北大學大學院後藤心平先生於2010年6月17日至21日來台,參與第一次台日合作計畫籌備會議,並現場參訪北新國小媒體素養融入教學,與觀摩富邦文教基金會與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共同舉辦的「樂用媒體-國中小教師『做』媒體工作坊」。
台北縣新店市北新國小教學參訪,是由多年媒體素養教學經驗的張嘉倫老師,為五年級規畫十堂認識新聞的課程,當週主題是讓同學當新聞醫生,課堂上老師發下蘋果日報和聯合報等主流平面報紙,請同學自己用紅筆把覺得有問題的地方圈起來,讓學生觀察主流媒體報導不足、偏狹,或有扭曲資訊的地方,並透過搶答和大富翁遊戲來思考如何近用媒體以改善新聞問題。
日本學者在觀摩過程中發現,台灣教學風氣使老師能自由設計課程,且規範在職教師研習時數,在制度上鼓勵其參與校外培訓;日本是追求平均式表現的社會,如果少數老師特別設計課程,學生家長會質疑為什麼別的老師沒有教。目前日本現場老師絕大多數未受過媒體教育相關培訓,不知如何教授相關內容,此現況成為日本媒體素養教育推廣的重大限制。
台灣因惡劣媒體環境才引發社會對於媒體素養的重視,且媒體充斥錯誤報導、羶色腥和假新聞,議題上更是重北輕南,延展現在台灣在媒體素養的教學內容上,不僅應強調僅「識與讀」,更需強調如何接近使用媒體、樂用媒體的基礎核心能力。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認為媒體素養教育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健康的媒體社區,每個人都是媒體社會的公民,享有在媒體上表達自己想法的公民權利,期望讓未來的公民是「準備好的」--具備善用媒體、樂用媒體與近用媒體能力的媒體公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