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日報推行「報紙參與教育(NIE,Newspaper In Education)」在2003年世界閱讀日(4月23日)正式推動至今已有多年的歷程,2007年成立「讀報教育實驗班」強調將報紙帶進學校教學現場,運用報紙每日提供之最新素材,培養學生讀報習慣,也藉由報紙的多面向的資訊,補足課本內容的不足,進而達到刺激思考與社會關心的期待,讀報教育實驗班除了促進孩子本身教育,更是打破城鄉教育落差的管道。
國語日報總編輯馮季眉認為,讀報教育多年發展至今,計畫的方向與目的大抵都已固定,成效亦穩定,因此未來大方向更動的計畫較少。整體而言,仍希望維持原有的「讀報教育」計畫,持續提供資源做為孩童與社會間的溝通與連結。另一方面也鼓勵老師利用報紙去設計出更多樣更活潑的教學呈現,塑造出更優質的讀報場域。也因此,這些年來,國語日報一直提供了許多的讀報教案研討會、發表會等各種平台與管道給予教師們進修的機會。
若以細部項目來探討「讀報教育」實施多年的改變,馮季眉表示可以從三方面來檢視,分別為量、質與公共贊助三大面向。從量的層面來說,讀報教育實驗班自96學年度參與班級為34班(人數共700多人)發展至98學年度參與班級已至1148班(人數超過兩萬人),成長約三十倍,不只證明了教學的成效也說明了師生雙方的支持。
質的方面,馮季眉提及在教學訪視結果中的發現,相較於過往老師們漸漸不再侷限於基礎的讀報、剪報與成語修辭查閱等基礎語文實踐的層面,現在教師們會利用更多過去沒有的元素,例如結合戲劇、創意發揮或辯論等等其他領域的素材去設計教案。對於課程內容的轉變馮季眉強調,老師的教學設計,有其不變與改變之部分,不變的部分是老師必須提出其教學提案,進行校園與報社間雙方的配合,在有足夠支持之下,展現出最大的教學效果。而一直在改變的部分是,讀報教育實驗班的老師們在越來越熟悉整體的教學方式,與學生需求之後,便開始發展出更多更多元的教學方式。
馮季眉同時也分享了實踐班計畫推行初始,教案呈現上城鄉差距較大,偏鄉的教師設計較為保守,但透過研習與老師們一次次觀摩、分享的過程,無論城鄉的教師都有非常顯著進步與改變,能更有想像力的利用報紙內容與其相互關聯性發展出多彩多姿的讀報課程,也讓學童在課程之中也延伸出更多元的興趣與學習廣度。
最後,公共贊助的層面馮季眉認為這正是能看出社會對於一個計畫是否支持的重要指標。「如何讓各個機構、基金會了解『讀報教育』不只是閱讀?而是提供學童公民素養學習與社會關係連結的重要啟蒙。」這正是報社在募款上首要需去呈現的。為了希望能喚起社會關懷與幫助偏鄉孩童對於讀報教育的需求,國語日報有計畫性的進行募款活動。透過各種發表會與研討會的呈現,國語日報證明了「讀報教育」的具體成果,也讓97年度至98年度的募款績效成長幾乎百分之百。
除了上述的成長與成效,「讀報教育」今年更推動了「親子共讀」,在於鼓勵孩子能將讀報分享給更多人,以期達到「讀報教育」更大的效益。尤其是家中有更年幼的弟妹或外配親屬者,更是具有它特殊意義,能讓孩子在學習之餘再教導他人獲得反饋,於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不只加強自己的印象也能產生更多自信。
在「讀報教育」未來的發展計畫中,馮季眉表示「資源永遠沒有足夠的的一天,在偏鄉中永遠有更多的需要」,因此這個計畫會繼續的被推行,學校方面的配合更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完善的讀報教育計畫中需要有意願有熱情的老師最為推手去執行,才能達到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