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倡科普觀念並推廣成人科學教育,《科學月刊》與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共同舉辦「成人教育中的科學教育研討會」,會中邀請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進行專題演講,並舉辦系列科學參訪及圓桌論壇,期能破除社會大眾理盲迷信。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在發表開幕致詞時說道,「科學教育需要傳承,一個科學教育的成功是環境所鋪設的。」曾志朗也談到,現代很多人都把科學放到一邊,認為那是另一群人在做的事,導致科學教育漸漸被新媒體的價值體系所取代,因此他長期以來致力於推動科學教育的經費,目的就是希望能涵養好的科學文化,培育出優秀的研究者。
破除理盲 首要理解科學基本定義
東吳大學物理系教授劉源俊從事科學教育的工作已逾三十年,曾任《科學月刊》總編輯、社長和理事長,也擔任過東吳大學和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的校長,他以過去的經驗和與會者分享,劉教授認為一般人通常把科學理解得相當膚淺和錯誤,不知道科學是一種文化,因此他引用「理盲」這個概念來敘說成人所缺乏的科學素養,並將「理盲」分為五個層面。
劉源俊簡要說明何謂「理盲」的五個層面,並指出一般人在科學觀念上的幾項迷思。第一,不識科學是文化的部份,這是「認識盲」;第二,不知曉近代學問的發展與學問的大要,這是「知識盲」;第三,不了解實驗與推理等方法,這是「方法盲」;第四,不求務實、明理、利用的態度,這是「態度盲」;第五,不懷求是、求善、求美的價值觀,這是「精神盲」。
要避免自己陷入「理盲」的困境之中,首先應釐清科學基本意義。所謂科學是凡事講究理,用一貫而旁通的道理來解釋現象,不同於常人的不求甚解和人云亦云,科學家則是信仰科學精神,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實證,不執著也不盲從,以理性主導一切,除此之外,科學還必須和其他各領域相互整合。
科學並非獨數一幟而產生,它和許多領域是環環相扣的。劉教授在會中不忘強調,科學是文化裡的重要部份,十七世紀以來的近代科學塑造了現代文明。再者,科學必須靠文字表達和傳播,如果不發展文辭,也無以發展科學,此外,科學是技學的基礎,技學則促進科學的進步。但是過度崇尚科學主義的結果,反而造成科學的利用與濫用,衍生出更多相關問題。
成人科學素養有待提升
「成年人難道就不需要科學教育嗎?事實上,成年人的科學素養是有待提昇的!」身為《科學月刊》四十週年慶籌備委員會總召林孝信指出了當今科學教育的通病,只重視小學生在科學上的表現和成就,卻忽視成人該具備的科學素養。他認為科學知識的重要性絕對不能忽略。
另一方面,林總召對於目前社會大眾看待科學的態度,也有相當深刻的體認。社會上似乎覺得台灣已經邁向科學化的階段,反而認為科學不再重要。但經仔細觀察後發現,迷信的程度可能比四十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舉例來說,現在媒體上充斥著星座能改變命運等言論,這和科學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那麼究竟要如何提昇成人的科學素養呢?劉源俊表示,首先要確定學問方法,也就是要建立嚴密推理系統的模範,以觀察、實驗、歸納、演繹、解釋等作為來釐清事情真相,其次,要時時刻刻具備務實、明理的態度,並善用這種態度來解決問題,再者,必須秉持「格致」精神,換句話說,即深刻瞭解科學的「真」、「善」、「美」,追求實事求是,採取實驗精神來開展知識,將現象界與理論界相互聯結。
至於為什麼要用科學來教化人心,劉教授則認為,教化的目的在於提升人的理性,同時他也指出,近年來社會趨於非理性,和媒體的蓬勃發展有關,媒體著重嘩眾取寵、煽動情緒的言論,已經嚴重影響社會大眾對於事實的判斷力,若能善用科學界「論必有據」的精神,才得以創造人類福祉的進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