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以多媒體的形態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世界,二十一世紀的孩子打從出生起,生活環境就圍繞著廣播、電視、電影、電腦、手機等媒介物,成為與社會交往與意義建構的來源之一。這裡要強調的是「媒體的社會性」而非只是「工具性」,原因在於我們雖使用它來進行人際關係建立與維繫、語言的學習或是社會文化與價值的認識,但我們在使用它的過程中「社會化」。因此我們在看待媒體的時候,它不僅只是工具,同時也成為參與我們人生故事的「物」。

  因此,在培養媒體素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些「物」視為每個人在自我建構與社會聯繫的「媒介」,當我們看待這些「媒介」時,同時也是觀看一個人使用它的「社會與文化條件」,微觀的「使用過程」其本身就具有其分析討論的意義。舉例來說,學校的孩子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手機,而有手機孩子自然有其擁有此物的社會條件,而即使每個孩子都擁有手機,但是如何使用它卻可能有著不同的解讀與看法,那些看法可能源自家庭及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帶來的認知、價值與意義。

  在進行任何一個媒體素養教育的正式課程前,我想先了解這些孩子們的差異是有需要的,畢竟這些差異,也正是後續在討論上差異的來源。因此在我們觀看其與媒介關係時,鼓勵每個孩子以「我」為中心,然後把這些對「媒介物的使用」納入個人的意義之網中,從中我們可以傾聽「孩子所屬」的社交圈與文化環境,這每一個都與孩子自我建構相互關聯,有些孩子會以使用電腦為榮、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會對讀報有興趣,每個孩子對媒體與自我關係的意義解讀都會不一樣。

  每個孩子的媒體關係,可以在顯示這種媒體使用的系統中看出來,有別於過去媒體使用的量化調查,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課堂上利用「排行榜」的概念工具引導出媒體使用意義的討論活動。首先,我們可以透過名片紙卡,請它們先在上面寫下在生活中會使用到的媒介物,並且在名片紙卡的背後寫下使用它的目的與功能或者是它對我們的意義與價值,這個過程,只是需要建立媒體使用以及意義解讀的清單。但接下來則需要發給每個孩子一個較大的海報紙(視當時名片卡使用的多寡與大小而定),並且在海報紙上畫出排行榜的順序樣貌(可以是同心圓、也可以是條列式,讓孩子自己決定表現的方式),並且將名片卡透過浮貼的方式黏著在上面,而浮貼的意思則是確保後面意義解讀的部分可以被看到。於是,我們透過這樣的方法探測每個孩子生活中影響較大的媒介物,透過海報的排列方式,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影響孩子的排名順序,而我們也透過「排行榜」的概念工具評估不同孩子自我建構中重要的「媒介物群」。

  透過「排行」概念現場製作出「排行榜」的教學媒介後,我們就可以透過它來組織建構對話式的活動,透過對話,讓孩子們了解自己與他人如何使用媒體建構自己的生活與社會關係,這樣的了解將有助於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媒介使用行為。像是,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請以「電視」做為排行榜第一名的孩子們,上台發表他們對「電視」使用的原因與意義解讀,同時也邀請台下的孩子發言,跟他們互動有助於相互理解,接下來可以同樣邀請不同媒介物排行榜第一名輪流上台發表談論「為什麼它是屬於他們生活中」的榜首。可以進行的策略很多,像是同時將「電視、手機與電腦」列為前三名者,視為一組媒介物群來進行討論與對話,又或是倒過來從最後一名者來進行討論與對話等等,很多方式能夠在教室中進行設計,上述則提供一種教學策略。

  在所有活動的最後,教育工作者的目的不是要孩子獲得什麼「共識」,因此也無所謂的教學評量。教育工作者在此活動中,要試圖努力讓自己了解參與孩子們的「差異」,即其使用媒體進行自我建構「社會與文化條件」,在此「排行榜」的設計與教學過程中,在我們心中將形成一個地圖,指引的至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都象徵一種媒介,根據使用的重要性向外延伸,每個孩子都在這個地圖上有其位置與移動的方向,這些將是我們從事媒體素養教育,有別於知識傳遞,並在未來深刻與孩子互動與靈活教學的重要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