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9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中社會八下,第四單元「法律生活」,第二課「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南一版國中社會八下,第四單元「法律與生活」,第二課「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翰林版國中社會八上,第四單元「法律與生活」,第二課「人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五、對應能力指標:
4-4-2在面對爭議性問題時,能從多元的觀點與他人進行理性辯證,並為自己的選擇與判斷提出好理由。
6-4-4舉例說明各種權利(如兒童權、學習權、隱私權、財產權、生存權、自由權、機會均等權、環境權及公民權等)之間可能發生的衝突。
六、主題:公民新聞力量大 主流不報我來報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更新日期:2010/07/28新頭殼newtalk 劉映辰、黃郁翔/台北報導
大埔事件是由一名公民記者的揭露及非主流媒體Newtalk的報導後,才開始有廣大主流媒體跟進,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認為,從最近的大埔事件可以看出公民新聞有其不可忽視的力量。
陳順孝在今(28)日幸福加油站「全民新動力」中提到,公民新聞重要的力量來自於,參與者往往就是社會行動的主導者,或他本身就是社會議題的當事人,而公民新聞最大的價值在於深根在地,以在地的角度去揭露主流媒體所忽略的訊息。
陳順孝接著說,這次大埔事件經由公民記者大暴龍的揭露,引起整個部落格圈的廣泛討論,議題逐漸發酵到一定程度後,大眾媒體才開始跟進,進而被更多的民眾看見。
陳順孝表示,公民新聞崛起後,整個傳播體系跟以往有所不同,隨著公民新聞的發展,形成兩個傳播體系,一個是大眾傳播體系,包括公共媒體、商業媒體以及政府媒體;另一個則是公民傳播體系,主要包括PTT的鄉民、獨立媒體以及部落客。
陳順孝接著說,這樣的傳播體系形成後,這次的大埔事件即是公民傳播體系最新一次的展示,之前樂生的議題亦是如此;不只在社會議題上,甚至是電影海角七號,也是因為透過網路口碑行銷不斷的討論,才讓票房衝高。
陳順孝認為,公民新聞最簡單的兩個定義是,從「打動人心的故事」,進而「傳遞進步的知識與價值」,像是這次大埔事件「當怪手開進良田」震撼的影片打動人心,進而碰觸到民眾的文化深層價值,從而傳遞大埔事件背後所探討的農村再生條例和土地徵收條例問題。
陳順孝也提到,一個新聞報導成功關鍵不在於所擁有的技術,而是在於其對於議題的掌握以及深入了解的程度。他進一步解釋,當一名公民記者不一定要受過新聞的專業訓練,像是畢業於中文系的江一豪,白天是搬家工人,晚上則是「苦勞網」無給職特約記者,卻曾經入圍台灣新聞界最高榮譽「卓越新聞獎」。
陳順孝說,台灣主流媒體大多基於商業利益,新聞事件跟進到一定程度後即不再關切;而公民新聞可貴的地方在於,對議題不是只看一時的熱鬧,而是深入關心並做長期探討。
最後,陳順孝表示,從前大眾媒體會設定民眾要關心什麼議題,現在公民媒體崛起之後,已經有能力設定大眾媒體的議題,提供更多可能性,進而改變傳播生態,公民新聞可發揮的力量逐漸變大。
(引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728/135/2a2zn.html)
八、教學目標:
1.理解媒體近用權的意涵。
2.知曉媒體近用權的使用程序與途徑。
3.明瞭公民記者實際進行事件報導的方式。
4.培養藉由非主流媒體搜尋新聞的習慣。
九、教學重點建議:
0.教學準備:
①老師預先下載或開啟「當怪手開進稻田中」影片
②請學生收集「苗栗大埔事件」的相關新聞報導,並事先閱讀。
1.引導討論:請學生拿出個人收集的「苗栗大埔事件」的相關新聞報導進行討論——
①根據你收集到的「大埔事件」報導中,請你敘述對於這個事件的認知。
②你認為大埔人的訴求是什麼?
③這些相關新聞報導中,整個事件的哪個部分讓你印象最深刻?
④你認為這個事件中,縣政府與大埔農民誰對誰錯?
⑤「大埔農民是為了要求更多賠償金才抗爭」,你對這樣的說法有何看法?理由是什麼?
⑥你的新聞來源是來自哪些媒體?
2.新聞閱讀與解析: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根據下列問題分析新聞內容——
①公民記者與一般媒體記者的相較,最明顯的差異何在?(公民記者往往就是社會行動的主導者,或他本身就是社會議題的當事人,並且是從在地的角度去揭露主流媒體所忽略的訊息)
②過去是大眾媒體報導某件事大家才知道,「大埔事件」有什麼不同?(先由公民記者大暴龍揭露,引起部落格圈的廣泛討論,後來大眾媒體才注意並開始跟進)
③隨著公民新聞的發展,形成哪兩個傳播體系?並舉例說明。(一個是大眾傳播體系,包括公共媒體、商業媒體以及政府媒體;另一個則是公民傳播體系,主要包括PTT的鄉民、獨立媒體以及部落客)
④還有哪些事情也是因為公民傳播體系而廣為人知?(樂生療養院、海角七號)
⑤陳順孝認為怎樣才是一則成功的新聞報導?(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所擁有的技術,而是在於其對於議題的掌握以及深入了解的程度)
⑥公民新聞可貴之處何在?(對議題不是只看一時的熱鬧,而是深入關心並做長期探討)
3.觀賞「當怪手開進稻田中」影片,並與媒體的新聞報導作比較——
①看完影片心裡有什麼感覺?
②與一般媒體的新聞報導作比較,這則公民新聞報導的「形式」有哪些不同?
③與一般媒體的新聞報導作比較,這則公民新聞報導的「內容」有哪些不同?
④你是否曾在主流媒體中看過影片中報導的內容?如果有,請問是如何報導?
⑤以大暴龍的報導方式,你覺得技術上較困難的地方在哪裡?
4.介紹公民新聞的平台(以關鍵字搜尋,並展示網頁內容做介紹)——
①PeoPo公民新聞:由台灣公廣集團成立,免費提供各地公民記者將報導上傳,有些優秀的報導甚至會被挑選在公視的新聞時段播出。
②苦勞網:專注在勞工運動與社會運動的報導,可以看到更深入的面向,而非像主流媒體只是強調衝突場面或刻板化報導。
③小地方新聞網:不同於主流媒體大多報導大台北地區的新聞,小地方新聞網比較針對「非工業型態,非都市型態」的區域做觀察記錄。
④新頭殼:類似PeoPo,但多了許多互動的功能,讓網友可以針對公民新聞回應、討論、辯論。
5.總結說明:
①公民新聞的製作品質固然不如主流媒體的新聞報導精緻、美觀,但報導的題材卻是主流媒體忽略的事件,不但更貼近在地生活,內容也不會流於浮面,而是會長時間關注、追蹤。
②公民新聞的製作並不困難,只要擁有數位相機、家用DV,拍下內容再上傳到網路平台,即可讓更多人看見。
③主流媒體的報導看似頻道多、時間長,但實際上內容往往重複且報導浮面。透過不同的公民新聞平台,反而能瞭解更多在地的新聞與議題。
④公民新聞不但是媒體近用的實踐,更是公民意識的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