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8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體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國小健體六上,第五單元「非常男女大不同」,第二課「男女大不同」
五、對應能力指標:
1-2-5檢視兩性固有的印象及其對兩性發展的影響。
6-2-1分析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從中學會關心自己,並建立個人價值感。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性別議題向來是易取得的媒體素養教學題材之一,藉由新聞、廣告﹑戲劇等媒體內容的性別再現(再度呈現)來引導學童去深度分析各式內容(角色、情節﹑服裝、性格…)要素,檢視真實日常生活中與媒體所呈現的差異,進而提醒自己避免落入刻板的性別意識中。
本教學活動引用報紙素材〔男女天生大不同? 學者批落伍〕,希望藉由閱讀報紙內容與結合課堂活動使學童能瞭解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思考日常中可能習以無常性別印象,並強化性別平等之概念,最後能將課堂中所習得的觀念影響身邊的人。因此,本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目標:
(1)分析人我差異與性別差異
(2)思考性別角色與性別刻板印象
(3)檢視媒體訊息對個人性別態度與認知的影響
七、主題:男女天生大不同? 學者批落伍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男女天生大不同? 學者批落伍 (可下載)
(中央社台北16日電)
科學家希望我們相信男女天生大不同,因為他們可能來自不同星球,但有一本新書稱兩性差異其實是教養方式的不同所造成。
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最近一本新書指出,1992年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倡導的男女天生大不同的觀念,已經過時。
事實上,教養對一個人的技能、特質和個性的影響最大,而非天性。因此男生並非天生就比女生更會看地圖和更會停車,而女生來到世上也不是比男生更能一心多用或善於溝通。
相反地,技能存在性別差異是由父母和教師引導所致。根據墨爾本大學(Melbourne University)心理學家蔻德麗雅.范恩(Cordelia Fine)的新書「性別幻覺」(Delusions of Gender,暫譯),男女神經系統並未存在重大差異。
芝加哥醫學院(Chicago Medical School)的艾略特博士(Lise Eliot)也同意,男女大腦也許存在些許差異,但影響不大。她說:「兒童的智力差異並非來自遺傳,而是來自學習,他們的表現是我們對於男女性別期待的結果。」
艾略特告訴「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沒錯,男孩和女孩、男人和女人是不同的,但大部分差異遠不及『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所提出的刻板印象。」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教授普羅明(Robert Plomin)說:「每項技能、特徵和人格特質是靠經驗塑造。大家忽略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巨大相似性,反而過度誇大兩性間的細微差別,這簡直讓我抓狂。」
(譯者:中央社盧映孜)990816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A4紙與半開(或全開)海報紙
2、請學生先在課堂前與一個異性朋友(同班同學尤佳)進行【我們不一樣】(見學習單,參考問題可由教師自行修正)調查
◎課堂活動
1、分享「我們不一樣」調查結果,請學生將自己與異性朋友的答案告訴大家,除了讓學生發現自己與他人的差異之外,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去思考自己如何看待這些差異。學生可能會回答不知道,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因為個性,因為性別,答案沒有是非好壞,重要的是為什麼會這樣認為?受哪些因素影響?
2、由於本活動主題為性別,因此針對學生認為是性別造成差異的題目或理由舉出反證再做討論。
3、將男女生分成2組,請男生組和女生組分別在海報上寫出對男/女生的感覺,任何答案都可以,教師可用計時的方式讓學生腦力激盪,激發出對彼此最直覺的看法。
4、公布雙方撰寫的結果逐一討論,例如女方提出對男方的看法時,男方可提出反證,如果反證成功,則由老師將女方所寫的看法刪除,以此類推,最後再來檢視雙方剩餘的看法還有哪些。此活動過程中老師需居中適度扮演協調、引導者,避免學生在反證過程中發生不理性的爭吵,也透過此活動過程讓彼此看見個別的差異,也藉此釐清男/女生對彼此的觀感是客觀事實還是主觀印象。
5、發下「男女天生大不同? 學者批落伍」新聞文本,進行討論:
①What-新聞裡說了什麼?
②Who-是誰要告訴我們這個訊息?
③Why-為什麼要讓我們知道這件事?
④How-看完這則新聞後你有什麼感想?
6、總結學生討論,教師可再說明男女生的不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其家庭教養方式、成長歷程、發展狀況、媒體、同儕、重要他人…等,在今天的課程活動與新聞閱讀後,要更加的注意舉凡出現「男生就是如何如何,女生就是怎樣怎樣…」的說法與論點時,都要仔細的想一想是不是真的如此。如此一來,對於性別角色的態度與認知定能有更多元的看法,而非單一且刻板的印象。
◎課後活動
1、回家以類似的進行方式與家人進行討論,訪問家長對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受到性別的因素影響(可以自己先想,再和訪問結果相對應參照)。
2、請家長在受訪或與孩子討論後給予回饋意見,例如受訪討論前、後,我對性別的看法有哪些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