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謂「料事如神」的孔明亦嘗感喟的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三國演義》,第一零三回)。人云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所謂窮算命富燒香——這一窮通之理,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向來都是想知道的問題,而且相信冥冥中會有一個命定的答案,會天人感應。久而久之,似乎也摸著些「門路」;例如:觀天文(觀星),看異象(有人合稱之為「天經、地義」),勘風水,訪讖緯(預言),合莫(祭祀時人神靈感相通,如問蒼天,問鬼神,問祖靈、邪靈),以及各種占卜之術,望氣(例如有道:「王者之氣,紫蓋黃旗」)和相人之法。而當天干、地支、五行、陰陽、八卦、河圖、洛書、方位、星象、《易經》、讖緯和風水等說條件齊備之後,窮通之理解釋權,除了因為政治方面考量,王者和大夫們仍「隻手遮天」之外,已漸次在民間落于士、方士、史、巫和覡以及現在所謂的命理師身上。幾千年下來,這究竟成就了一個怎樣的玄冥世界呢?似乎,起碼在一般基礎知識上,可以總結和歸納一下其神祕性。
一、巫與覡——最古早的「通靈者」
通靈者的地位、職業專長、人間陰陽「事務」和通靈方法與門派之傳遞,皆
源自古老的女巫與男覡。《說文》:「巫,祝也(禱告),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國語˙楚語下》:「明神降之,在男曰覡(音習,ㄒㄧˊ),在女曰巫。」注「巫、覡,見鬼者。」從甲骨文來看巫字,象行法時所用之行法工具,供筮占時使用,故甲骨文、金文都作巫師、巫神解(甲骨文有「妥不其以巫」、「其帝于巫」;金文有「齊巫姜乍(作)尊簋」之句)。他們自古即「自詡」、或「被賦予」闚天、察災和通靈任務。闚(音虧,ㄎㄨㄟ,同窺),是觀察,《劉子˙黃帝》:「夫至人者上闚青天」(《文選˙潘岳˙閑居賦》:「闚天文之祕奧,究人事之終始」);而災,《說文》說:「害也,從川(巛),一壅之」,從甲骨文來看,就是災害,大水泛濫成災,或川被壅塞成災(古災字之巛,中間有「一」字貫穿,以象徵其壅塞之意,或象屋著火成災(故有「宀下火」之灾字),大陸簡體字滅寫成灭,是古字的省減。
二、問卜的故事
把占卜之理法,說得活龍活現的(縱然是小說偽托),首推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他在「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中,說平原神卜管輅(字公明)「深明《周易》,數學通神」,曹操欲封他為太史,他說自己「額無主骨,眼無守睛(反白眼);鼻無梁柱(鼻扁),腳無天根(腳跟不踮地);背無三甲(瘦骨嶙峋,非長壽之相),腹無三壬(瘦得不見腰肚,亦非得福壽之相)。」故「命相窮薄」,「只可泰山治鬼,不能治生人」,而辭不敢受。曹操又令他卜東吳、西蜀兩地狀況。
管輅設卦云:「東吳主亡一大將,西蜀有兵犯界。」——果然,就在此刻,合肥就報來:「東吳陸口守將魯肅身故。」操差人往漢中探聽消息。不數日,飛報「劉玄德遣張飛、馬超屯下辦取關」,曹操大怒。羅貫中讚他的詩,也道盡占卜是怎樣一回事:「平原神卜管公明,能算南辰北斗星。八卦幽微通鬼竅,六爻玄奧究天庭。預知相法應無壽,自覺心源極有靈。可惜當年奇異術,後人無復授遺經。」
文獻上最早有文可稽的求卜之人,則是戰國時,楚國楚懷王三閭大夫屈原(名平)。他主張內修明法度,擧賢與能,外則聯齊抗秦;但遭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的讒言而去職,更于頃襄王時被放逐,長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之間。三年多,頃襄王根本就忘了他的存在。他覺得自己竭智盡忠地為國而謀,竟被小人所中傷;因此心煩慮雜,不知所從。實在無法,便跑去請教善于甲骨占卜的太卜(主管占卜的官)鄭詹尹(見《戰國策˙楚文》之敘「屈平卜居(處境)」),向他大吐苦水的說:「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因而,要鄭詹尹為他決疑而一連問了十八個問題,大意是:「我是否就老老實實地待人接物?抑或混混噩噩地到處混跡應酬?安心于做個拔除雜草,努力耕種的農夫呢?抑或去攀交權貴,而希望附驥而得名?就算殺頭也直話直說呢?抑或象俗世人般只求享有富貴,而苟且偷生?該遠走高飛,離開政治江湖,保護自己貞節、名譽呢?抑或就強顏歡笑,阿諛諂媚地去奉承那群婦人呢(指中傷他的楚懷王寵姬鄭袖、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一幫人等)?寧可廉潔正直來保持自己的清白之身呢?抑或象油脂一樣的滑、象熟牛皮一樣的柔軟,削去自己稜稜角角的脾氣,而成為一個沒有脾(骨)氣、圓滑伶俐,善于迎合世俗好惡、曲意奉迎、同流合汙的人呢?寧可象氣宇軒昂(日行)千里之名駒呢?抑或象隻隨波逐流,在水中飄流不定,只求活著就好的野鴨子呢?情願與騏、驥之類名駒,同一個車軛而並駕齊驅呢?抑或算了,就跟隨著那些不能跑的劣馬踱步吧?寧可同(美麗的)天鵝比翼齊飛呢?還是墮落到要同雞、鴨爭食呢?」
因為——這些都是世俗的人事問題,世間事世間解決。屈原的問題是人格修養的道德層面,以及臣子(公務員)之道,誠如孔子所說,「君子固窮」,但是否「窮斯濫矣」呢?又抑或「眾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呢?這根本不是占卜可以解決的;所以,太卜鄭詹尹就老實地告訴屈原說:「(相對而言)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就象)物有所不足(凡物都有短缺的時候),智(慮)有所不明(想不通之處)、(卦)數有所不逮(占不出結果的情形);神(靈)有所不通(不靈光的時候)」,而屈原的問題,龜策(占卜)誠不能知此事,因此,請屈原「用君(您)之心,行君之意」即可(萬勿「不問蒼生問鬼神」)。——這一篇生動的敘事文,實在道盡了幾乎所有求卜者,渴望得著指點迷津的心態,而卜者卻不一定能夠「通靈」,為求卜者解惑的百般無奈感!
三、天象災異
天象,主要是觀星。在民俗信仰中,上天垂象,是上天對人世間表示讚賞或憎厭。所以,舉凡人間有難,總希求「望天打(好)卦」,起碼可得心靈上的慰藉。在我國古典小說裡,對于天象垂示,有很生動活潑的描寫——縱然只是小說,但實際上,也就是如此。例如,明羅貫中寫《說唐演義》第五十一回〈玉世充發書請救〉,寫到尉遲恭與秦王李世民醉酒同眠,竟連上天也驚動則箇(用意在說明秦王是人間真命天子):「……尉遲恭大悅,把酒吃的大醉,……『今晚我不回營,同主公睡了罷。』秦王道:『使得。』……,先與尉遲恭脫了衣服,扶他上床,……然後秦王也上床來。恐驚醒了尉遲恭,就輕輕睡在腳後邊。誰想尉遲恭是個蠢夫,翻身轉來,把一隻毛腳擱在秦王身上。秦王因他酒醉,動也不敢動,只得睡下。不料徐茂公因夜靜出帳,仰觀天象,只見紫微星正明,忽然有黑星相欺(也就是客星〔nova〕犯主)[注1]。徐茂公大驚,忙叫眾將速速起來救駕,……。」
羅貫中撰《三國演義》,寫到關雲長遇害,孔明也因夜觀星象,見將星殞落,心中早亦有預感——「……(許)靖曰:『某適聞外人傳說,東吳呂蒙已覆荊州,關公已遇害,故特來密報軍師。』孔明曰:『吾夜觀天象,見將星落于荊、楚之地,已知雲長必然被禍;但恐主上憂慮,故未敢言。』」(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凡此,皆描寫天象對人事之啟示。至于災異之說,又可以再從《三國演義》之描述,知其大概。《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一開始,即述漢靈帝即位,宦官曹節等弄權,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誅之,反為宦官所害,自是宦勢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月之十五日),(靈)帝御溫德殿,方陛座,殿角狂風驟起,只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于椅上,帝驚倒。……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
「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海嘯?),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初一),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秋七月,有虹見于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
「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虹)隨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曹節……;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歸田里。後張讓……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侍』。」
《三國演義》雖是小說,但對災異的描寫,卻象「真實」而撼人心弦。
四、讖緯預言
古時叫讖緯,現在叫預言;讖,被託稱為「神的預言」,《說文》:「讖,驗也。
有徵驗之書,河洛所出書(河圖、洛書)曰讖」;而緯,則是與經相配合,蘇輿在《釋名疏證補》說:「緯之為書,比傅于經,輾轉牽合,以成其誼,今所傳《易緯》、《詩緯》諸書,可得其大概,故云反覆圍繞以成經」。秦漢之後的古代社會,出現了一批方士化的儒生,他們把陰陽、數術帶進儒學裡;東漢經學有《詩經》、《尚書》、《易經》、《儀禮》、《春秋》、《公羊傳》和《論語》,即《一字石經》所說之七經;而在「緯以附經」之下,即有《詩緯》、《書緯》、《易緯》、《禮緯》、《樂緯》、《春秋緯》和《孝經緯》,即所謂之七緯。有漢一代儒者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即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而糅合道、法和陰陽家思想在內的。
讖緯之書,相傳起于西漢哀帝、平帝之際,而在後漢時代,號為「內學」,並尊為「祕經」;讖、緯兩者向來即有同異之說,明胡應麟認為:「……乃知凡讖皆托古聖賢之名,其書與緯體迥別,蓋其說尤誕妄,故自隋(大業年間)禁(讖緯)之後永絕」(見《四部正訛》上);但近人顧頡剛則認為兩者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內容沒有甚麼大分別;要之,則是讖是先有之名,緯卻是後起的(見《秦漢的方士與儒》,第十九章〈讖緯的造作〉)。
讖緯起于何時,又是一個懸案。據《史記˙趙世家》所說:「(名醫)扁鵲言秦穆公寤(發夢)而述上帝之言,公孫友書而藏之,秦讖于是乎出矣。」大概可以推知個別的、零星的讖語,見于春秋、戰國年代,而依傍六經的讖緯(儒學宗教化),則大概盛于漢代。最早一則見之于文字的讖語(應是燕齊海上方士所偽造),則見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所紀始皇三十二年:「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不知胡乃指二世胡亥,以為是胡人,因而修築萬里長城)」。與此同時,還有《漢書儒林傳》南公所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嗣後,方術之士,大量製造圖讖,使零星的讖語,匯集成篇籍,但多為政治服務,為掌權者正當性「撐腰」(王充《論衡‧卜筮篇》:「有神靈,問天地,俗儒所言也」)。例如:
l 後漢光武帝劉秀是應圖讖而興起,據云有〈河圖˙赤伏符〉說:「劉秀發兵捕不道(指篡漢的王莽),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為主(自漢高祖滅秦至光武起兵,剛好228年,省稱四七之數;光武為火德)」(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又例如:
l 漢建安二十一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曹操功德,宜進爵為王。獻帝即冊立曹操為魏王(《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至魏取代漢,其時,掌管天文圖讖的太史丞許芝就引用讖緯,如「代漢者當途高」(《後漢書˙袁術傳》),「當」是正是之意,「途高」是漢宮殿的左右兩觀,名為「象魏」(此句意謂象徵魏朝當興);如「漢以魏,魏以徵」(《春秋˙漢含孳》);如「代漢者魏公子」(《春秋˙玉版讖》);如「鬼在山,禾女連(即魏字,古魏字作巍),王天下」(《易運期》)——用意都在捧曹魏當代漢為帝。
讖,有時會被裝飾成口頭讖。例如,《三國演義》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一回,寫到王允謀誅董卓,騙得董卓望長安而去,出城後夜宿相府,是夜即聞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見《後漢書˙五行志》)——董卓其後果為受擺布的呂布所殺。又如徐敬業謀反武則天,時裴炎為中書令,他想謀求裴炎的支持,便要駱賓王設計。駱賓王於是為謠曰:「一片火,兩片火,緋衣小兒當殿坐。」教炎莊上小兒誦之,並都下童子皆唱。結果此「片火緋衣」之謠(說裴炎為真命天子),促使了裴炎與徐敬業合謀反武則天(《朝野僉載》,卷五)。《水滸傳》之吳用計取盧俊義上梁山,亦借用此謀略(《水滸傳》六十回〈吳用智賺玉麒麟〉……吳用口歌四句:「蘆花灘上有扁舟,俊傑黃昏獨自遊,義到盡頭原是命,反躬逃難必無憂」——盧俊義反也)。又如明方國珍反,明葉子奇《草木子‧克謹篇》有說:「方國珍,台之寧海人。其居有山,曰楊嶼。嘗有童謠云:『楊嶼青,出賊精』」(卷之三上)。
就近代而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相傳為明相誠意伯的劉伯溫所建的南京金陵塔,在抗日戰爭前夕拆卸時,所出現的一塊石碑,上有預示中日之戰及戰果之讖語十二句:「拆去金陵塔,關門自己殺(中日在傳統觀念上,經常被說成『同文同種』)。日出東,月落西(別版還有一句『家家戶戶見高低』,似指戰鬥機、轟炸機)。胡兒故鄉起烽煙(似指九一八事變)。草弓何優柔(草,「艸」頭,似指蔣介石;弓,「弓」旁,是指張學良),目覩江山落夷手(瀋陽淪陷)。冬盡江南萬古愁,繁華忽變瓦礫丘。回天一二九(一二九疊豎成一「夷」字,似指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夏威夷珍珠港事件),引起白(美國人)、日結深仇。眼見日(本)西休」(見《瀟湘戲墨》)。也有別版更加繪聲繪影地說:「金陵塔、金陵塔,伯溫建,介石拆」。
不過,自宋而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以及神鬼妖怪之說流行,讖緯已漸次「隱身」于詩讖、甚或神廟靈籤(簽)之中,但附會者眾,而偽託孔子之言者,尤多。例如,顧炎武《日知錄》卷三十〈孔子閉房記〉條有云:「……《舊唐書˙(隋相國)王世充傳》,世充將謀篡位,有道士桓法嗣者言解圖讖,乃上〈孔子閉房記〉:畫作丈夫,持一竿以驅羊;亦云隋(隨)楊(羊)姓也;干(竿)一者,王字也,王居楊(羊)後,(指)明相國代隋為帝也。世充大悅。」
讖、籤兩字原可互訓,靈驗之意。姚瑩之《康輶紀行》卷十三〈神籤字當作讖〉中有說:「今天禱于神祠,……人皆名其詩詞曰簽。……。其事始見于蜀王衍,聞唐師至,禱于張亞子廟,得簽詞云云。沿襲至今,天下神廟,每有之矣。……。」求籤之事,唐末五代已經有所記載。例如,釋文瑩之《玉壺清話》卷三,即有此一說:「盧多遜(宰)相生(于)曹南,方幼,其父攜就雲陽道觀小學,時與群兒誦書,廢壇上有古簽一筒,竟為抽取為戲。時多遜尚未識字,得一簽,歸示其父。詞曰:「身出中書堂,須應天水白,登仙五十二,終為蓬海客。」父見頗喜,以為吉讖,留簽于家。迨後作相(中書堂)。及其敗也;始,因遣堂吏趙白(簽中之白字),陰與秦王廷美連謀(秦字減省即簽中之「天水」),事暴,遂南竄;年五十二卒于朱崖(登仙,「終為蓬海客」)——簽中之語,一字不差。
至于詩讖,流傳得最早的是生于廣東南海縣,于明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間得中狀元的廣東才子倫文敘。據說他在上京赴考時,途中同眾士子一齊卜問前程,相傳他得到的詩讖竟然是「名利兩不成」!被視為天才的他不禁大忿,並口出怨言,謂神明無知。及後,他果然中了狀元,每回想起此詩讖,更認為不值一哂。中年之後,某次回鄉省親,看到華表上鐫刻了「戊戌狀元」四字,方突然醒悟,淚下如注——原來,「名利兩不成」指的是「戊戌」兩個字(戊、戌皆是成字省減)。嗣後他教子弟,即垂下以謙為重之戒,不得自恃聰明!(姑妄言之,姑妄聽之,但倫文敘確有其人、其事。)
五、子平八字算命之術
子平八字算命之術,據說創自宋東海人徐子平(又名居易,別號沙滌先生或
蓬萊叟),他隱于太華山西棠峰洞,研究戰國時占卜大家珞彔(音祿)子有成,以人所生黃曆上的年、月、日與時之天干、地支為四柱(每柱一天干一地支,共八個字),依其天干、地支之化合和其所代表之五行相生相尅之理,來推算命祿,為世所傳習,並著有《三命消息賦註》兩卷等書,與據傳是劉伯溫所著之《三命會通》,為深習子平之術者所必讀者;消息指的是事物之一消一長,一枯一榮,相互更替(《易‧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莊子‧秋水篇》:「消息盈虛,終則(又再)有始」)。子平之說,是天干、地支和五行的一門另類演繹,例如:某人之四柱八字,查曆書和相命書得辛丑(辛屬金)、巳亥(巳屬土)、丁未(未屬火)和癸己(癸屬水)——這樣,就是五行欠木了。又如在此術中,以子卯日為不吉利;因為相傳紂死于甲子日,桀死于乙卯日,故以子卯日為凶日(《左傳‧昭九年》:「辰在日子是子卯,謂之疾日」;《禮記‧檀弓下》:「子卯不(音)樂」)。在天干、地支使用盛行的年代中,五行所表徵的生尅,有其文化上的意義;而且,人之生之死,俱是時日,時日是一個自然定數,而數則不離人生之時也(機會的存在)、命也(本身所處環境和條件)和運也(機緣的湊合),故若以「財、官、食、傷、殺、印」六格來算命、算運的子平之術(見《淵海子平》),既然似乎可以「看個端倪」,定然有其迷人之處。不過根據統計,如果將年月日時,配以甲乙(天干)和子丑(地支),在六十花甲(甲子、乙丑……)排列中,總共只得二十六萬二千八百個「命理模式」。以此一命理模式(即使加上心靈感應)去推敲古今人士命運,雷同者必多,人之命定如此乎?
例如,子平之命格上,有年月日(或時)之天干連續為甲乙丙者(各配其他地支),謂之「天上三奇格」;又或者地支連續為子丑寅(各配其他天干),則謂之「地下三奇格」;即就這種四柱,看來就自有一番「氣勢」。但一旦附會訛傳,世又焉能查察。例如,有人捏造武聖關公八字,為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時,閭巷遂就此相傳。但據歷史學家考證,關公應生于漢桓帝延熹三年(西元160年)庚子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非如坊間所傳則箇。(八字四柱同一之命格,非無可能;例如:1929年農曆四月十六日上午九至十一點〔巳時〕出生的人,他的四柱八字,即為已巳年、已巳月、已巳日、已巳時。)
最為算命師所津津樂道的,厥為「雙鼠夜遊」命格。據說,清末廣東某縣令夫人同衙役之婦,同于子日夜子時同時產下麟兒,縣令夫人由產婆接生,衙役之婦,因為收入微薄,請不起產婆,只好自行跑到廚房把碗打破,用破瓦片把臍帶割斷。孰料,二十多年後,主客之位互易——衙役之子做了縣官,而原來縣令之子,卻成了他的皂隸。何以至此?算命者便解說,此是「雙鼠夜遊格」,子日子時為雙鼠,而衙役之婦跑到廚房去就對了,因為鼠到了廚房,等如應了此格,得到食祿;而縣令之子,卻困在房中,如缺食之鼠,故而窮困潦倒!姑妄言之,姑妄聽之而已,縱然命運弄人,但富有者易驕奢,家貧者若能努力憤發,與命爭衡,自然有機會扭轉乾坤,此則史不絕書,若總歸乎命,則未免太玄、太消極了。「同人不同命」是子平之術重要概念,若生不同時之人,遭同一命運(如交通意外),似是子平之術「盲點」,就是能給個說法,也多滯于服人之口。
六、紫微斗數
紫微斗數據傳是五代、北宋年間道士陳摶(音團,ㄊㄨㄢˊ)所傳。陳摶,
字圖南,號扶搖子、麻衣道人,隱居武當山,相傳善服氣絕食,常一睡百餘日不起。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著有〈指玄篇〉、〈還丹歌註〉、〈無極圖〉和〈先天圖〉等書。論宋明理學者說他對邵雍、周敦頤有所影響(見《宋史˙隱逸傳˙陳摶》)。紫微是星座名(紫微星),為三桓之中桓,又名紫微垣。
紫微斗數是以星座十二宮大限來排命盤(值一百二十年),用定格的條目來推算命祿。大而言之,子平之術與紫微斗數,其實類也,但亦有說紫微斗數之法,比子平之術稍為晚出,確有其優出之處;而歷來的話題,則在于其虛星(已不存在的星,但光線仍朝地球而來)與實星(真實存在之星)之考量;否則,真如《易緯˙通卦驗》所說:「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七、《推背圖》與《燒餅歌》
《推背圖》與《燒餅歌》到目前為止,可說乃是中文版對世局的「預言之王」。
《推背圖》據傳是唐太宗時太史令李淳風和同朝的袁天綱(罡)兩人所著(《唐書˙藝文志˙子部˙天文類》有李淳風、袁天綱合著之《太白會運逆兆通代記圖》一卷,預測運會轉移,時代更替,有疑即是流傳于世的《推背圖》,而《宋史˙藝文志˙子部˙五行類》,則云:「相傳唐李淳風與袁天綱共作圖讖,預言歷代變革之事,至六十圖,袁推李背止之,故名」;但清顧炎武在其所著之《日知錄》卷三十〈孔子閉房記〉又說,新舊唐書雖有李淳風和袁天綱傳,言兩人知術數,能前知,但並無《推背圖》之說)。但不論怎樣,《推背圖》在宋代已經存在,似為可信。李淳風擔任司天監多年,長于占候,預決吉凶,造渾天儀,著有〈麟德曆〉、〈乙已占〉等書[注2]。袁天綱則精堪輿、卜易及星相之術,著有〈九天元女六壬課〉。相傳武則天尚在襁褓之時,某次由保母抱之往見袁天綱,並騙他說是個男的。袁天綱大驚的說:「龍瞳鳳頸,極貴之相;若為女,當作天子」(見《新唐書˙方伎傳˙袁天綱》)。
之所以稱為《推背圖》,是因為至該書第六十象癸亥終象時,(疑似)袁天綱以雙手推著李淳風之背,其「頌」則說:「茫茫天數此中求,世道興衰不自由,萬萬千千說不盡,不如推背去歸休」,《推背圖》由是得名(其讖曰:一陰一陽,無終無始;終者自終,始者自始——其實,就是一個太極圖)。明末清初才子金聖歎(原名張采),據說于明熹宋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壬戌之夏,得此書之手抄本而予以批點,故每一象皆有他所批點的:「聖歎曰」;他在批本《推背圖》序中一開始就把數、天數議論一番,說得暢快淋漓,充滿哲理:「謂數可知乎?可知而不可知也!謂數不可知乎?不可知而可知也!可知者數,不可知者亦數——可知其所不可知者,數;不可知其所可知者,亦數也。」
金聖歎從「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想法,去「相信」《推背圖》之數理,序文之末,尤不忘諷清之入主中原,說「玩其詞,胡運不長,可立而待,毋以天之驕子而自處也。」可惜,順治末年,金聖歎因為抗糧,而與諸生哭于孔廟,被巡撫朱國治以大不敬莫須有之罪,遭坐斬。
金聖歎所批點之《推背圖》,幾經失佚,至1913年時,又幾經波折後,始得印行初版。《推背圖》確有些卦象,縱然「懷疑」偽作,但也真令人吃一大驚,令人若有所思者。例如,第三十七象庚子(如圖一),可以看到這樣的「隱喻」:
1. 上有圖,一個有三綹「頭髮」(似指「三民主義」)的壯漢,浮站在江(漢水)上,雙手捧著一個似男子人頭(似是順治人頭;川,流水也,頁,頭也,治,可音「持」,亦水之名)
2. 下為讖:漢水茫茫(洪字象徵漢失中土;漢水茫茫,水(氵,清)沒有了,只餘「共中土」——共和也;另外,又似以漢水點出湖北武昌;再者,茫茫通芒芒,大水貌,《詩˙商頌˙長發》:「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民國成立後,被推為副總統的黎元洪,元者大也,元洪,有大水之義,故茫茫,亦指此義——黎元洪也),不統(不是皇室宣統後人)繼統(繼承統緒);南北不分(分通忿,似喻北方軍閥,與中山先生所領導之南方軍政集團相扞格)和衷(喻議和)與共(喻共和政體)。——這是一個典型的「圖讖」格式
3. 此象為巽()上震()下之益卦,與《易經》的六十四卦結合,是典型的讖緯體例(若依讖緯的命名方式,此即是《易象推背圖》)。
——金聖歎批點說:「聖歎曰:『此象雖有元首出現,而一時未易平治,亦一亂也。』」(中山先生乳名帝象,金聖歎提「元首」,冥冥中之感應乎?)
4. 此象之頌曰:水清(喻清朝)終有竭(喻清之覆亡),倒戈逢八月(辛亥革命之十月十日,恰為農曆八月十九日,時新軍倒戈反清)。海內竟無王(中國只有總統了),半凶還半吉(強解:似指中山先生與袁世凱兩人;半凶,指孫文文字之「乂」,而凶字之「凵」,即山字之「凵」;半吉,是袁字之上半部「吉」字;還字似亦有玄機,它是孫逸仙(中山)逸字之「辶」,「罒」同網,而其下則是袁世凱之袁字下半部)。此象若說辛亥革命,宣統遜位,建立共和政體,但民初之局,中山先生所領導之軍政集團,與袁世凱北洋政府對立;其後,演變成軍閥南北對峙之局面,正如金聖歎所批點說,「一時未易平治,亦一亂也」,是否若合符契?令人沈思再三!
《燒餅歌》相傳是明朝開國君主朱元璋的護國軍師劉伯溫所撰,用順口溜之
歌謠體隱語,答覆朱元璋「逼問」,預言後世的治亂興亡。據說其起因是:某日朱元璋在內殿正在吃燒餅,只吃了一口,劉伯溫卻突然晉見,朱元璋以碗覆餅,待見到劉伯溫,則問他碗中是何物件?劉伯溫遂掐指一算說:「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口,此食物也。」臆則既中,朱元璋就逼問他天下後世之事。劉伯溫就由「茫茫天數,我主萬子(強解:萬曆帝)萬孫(強解:萬曆之孫崇禎)」,一直說下去,說到「千言萬語知虛實,留與蒼生作證盟」,大都晦澀難解。例如當中說到:「還是胡人二八秋」(強解:有清一代入主中國年數,清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滿州國」約十二、三年,合共約二八0年);二八胡人二八憂(強解:似指1935年,我國抗日之九一八、一二八——「二八」事變,誰來抗日[擔憂]?時,中國之蔣介石也(介字為二[ ]八);二八牛郎二八月(強解:似指中共得政(二、 、八,合為共字),時共軍成員多為貧農,故可指為牛郎;二八月則似指毛澤東之在瑞金,因二月屬春,東也,八月為秋,屬金也;毛、井[井岡山]兩字亦似二八);二八嫦娥配土牛(強解:似指1949己丑年,大陸政權易手一事,蓋二八,即八[十]八,為一六〔一、六〕,天干[嫦娥]排序為六者即己〔得己字〕;土牛為丑[丑屬土])——姑妄強解之。
劉伯溫年六十五,未及辭官歸故里,即為右承相胡惟庸所毒害,至歸青田時,毒發身亡,能卜而不能自卜,如命之何也?他有〈感懷詩〉一首,一片蒼涼,不帶任何神祕色彩:「結髮事遠遊,逍遙觀四方。天地一何闊,山川杳茫茫。眾鳥各自飛,喬木空蒼涼。登高見萬里,懷古使心傷。佇立望浮雲,安得凌風翔!」《推背圖》與《燒餅歌》兩書最為人不解之處,除了行文不易解之外,則是在述說的序次和談事的多寡上,通常是難以捉摸——有時一象說一朝或某一事,有時則又一象像說幾朝、幾件事(每朝、每事只有一句頌或讖),非智者實難通其爕理;且事多不直言,解法多種(如字之離合),徒多揣測,只可事後孔明。
八、鐵版神數
盛行于明清兩代的鐵版神數,即俗稱鐵算盤,蓋明、清之世,通此術的術士,大都挾一算盤雲遊四海;而鐵算盤之鐵,是鐵版神數的字首,又隱喻其鐵口之直判,斷語斬釘截鐵;算盤則是算命時,算序加減運算之工具。鐵版神數是一種非常繁雜的五行命理算法,而《鐵版神數》一書,則是運算時,所用以查註文之書,內容含義廣泛,包括子平算命、紫微斗數、河洛理數、干支配卦和元會運世等等。據說五代、北宋年間創紫微斗數的陳摶,有個再傳子弟——風水、堪輿宗師李挺之,而北宋理學家邵雍(字堯夫,諡康節)年輕時,曾從之學五行陰陽易理,著有《先天卦位圖》、曆法《皇極經世》等書(見《宋史˙道學傳˙邵雍》),坊間《鐵版神數》,直接標明為宋邵康節所著;神數有多種,但據考證,正本《鐵版神數》,是取材自邵康節《皇極經世》一書之〈皇極元會運世〉的局部形式,並由一位名叫鐵朴子的道士所注者為真(故此版本名之為〈鐵版〉),數乃為《易》數,而神,即此語是真之意。
因為《鐵版神數》一書,世人皆以為邵康節精通陰陽爕理,能窮人之禍福,但他曾說:「若天命,已知之矣;世俗之所謂命,則吾不知也。」他在著作中也鮮論人之吉凶禍福,但無疑,邵康節也確喜談休咎,他在所著《經世緒言》中說(卷上):「堯夫(自稱)精《易》之數,事物成敗,始終人之禍福,修短算得來無毫髮差錯……,然二程(宋儒程頤程顥)不貴其術。堯夫一日問伊川(程頤別號)曰:『今歲雷霆甚處起?』伊川曰:『起處起。』」——由此可見一斑。
算鐵版神數以時辰最為重要,在用算盤一輪加減,計得時、分、秒及數序之後,得去查註文,才知其答案結果;因而——條文又有五千條與一萬二千條兩種版本;而據云,倘若秒數一合,以後註文,就隨之靈驗。擧例而言(虛擬),比喻某君生于1930庚午年農曆四月初二日早上七時(卯時),年月日時四柱查得為庚午、庚辰、庚戌、己卯,則從干支查天干註文之法為:8 × 8 × 8 × 9 = 4508(在鐵版神數中,天干庚之序數為8,己為9),查註文第4508條,即得:「天意拂人心,問利總無憑」之註文。
鐵版神數原分北派、南派和粵派三大派,而在香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頁,在業界中,曾流傳一個傳奇故事。據說大陸易手前夕,一名滬藉算命師,慌亂中攜了師傅傳給他的《鐵版神數》,到香港開業謀生;孰料急忙中,八大本的書,只胡亂帶得四本應急。這位滬藉鐵版神數算命師,後來頗有名氣,但因為只得四本《鐵版神數》註文可為依據之故,其與求算者互動靈驗度,很多時有賴他個人口才和才智。
文革之後,這位算命師回滬,重金找回他失落的那四本《鐵版神數》,未料卻被髮妻告他重婚,而受了牢獄之災。他後來再次回港執業,因為「書本」齊全,自後聲名日上,名動港台。
九、看相˙摸骨˙占夢
看相歷史亦甚早,如周之內史叔服善相人,公孫敖曾請他為兩個兒子看相(見《左傳》),《荀子》有〈非相篇〉,說聖人「異相」,如殷高宗時名相傅說「身如斷鰭」;又說禹跳湯(武)偏;曹植之〈相論〉,說「文王四乳」。不過正式成書者,厥為宋陳摶的老師——著有《麻衣相書》之麻衣仙翁。
這裡故事真的一大堆,除《麻衣》、《柳莊》相書最為傳統外,有很多俗諺,如「對面不見耳(好相),問是誰家子(貴子也);腦(耳)後見腮(顴骨,兇惡之相),此人何處來(竟有此兇惡之人)?」又說「面無四兩肉,口裡心腸毒」——諸如此類。又如《隋書˙經籍志˙燕丹子》一書,記田光對燕太子丹所說:「……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脈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陽,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說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
《三國演義》寫到孔明識魏延腦後有反骨(不忠義之人也),每欲斬之,因惜其勇,姑留用之(見百零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孰料孔明于五丈原禳星求壽,魏延卻將孔明的主燈撞滅了(俗諺云:「孔明求壽,魏延創燈」,喻天意、命該如此,或突然殺出個程咬金,以致失敗);並且果真待孔明死後,魏延因與楊儀爭權而反(見百零三回:〈五丈原諸葛禳星〉)。幸而孔明留下錦囊給馬岱,及時斬之息亂(見百零五回:〈武侯預伏錦囊計〉)。而據《蜀志˙魏延傳》則寫到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延夢頭生角,于是問占夢者趙直。趙直騙他說:「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自附之象。」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此即占夢,例子甚多,如《吳祚國統》所記:「吳王孫權嘗夢北面頓首于天帝,忽見一人以筆點其額。擧以問徵士熊循。循曰『吉祥矣,大王必為主。王者人之首,額者王(孫權)之上,王上加點,主字之象也。』」又如據《晉書˙王濬傳》所記:「濬夜夢懸三刀于臥屋梁上,須又益(加)一刀,濬驚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古)州字,又益一者,明府(你)其臨益州乎?』……果遷,濬為益州刺史。」其後,「三刀」在詩文中,竟成了官吏升遷的隱語(李商隱〈街西池館詩〉:「太守三刀夢,將軍一箭歌」)。而所謂「甘羅早發子牙遲(甘羅十二歲封相,姜子牙八十方得遇周文王),彭子顏回壽不齊(據說彭祖壽長八百,顏回短命),范丹貧窮石崇富,八字生來各有時。此乃時也,運也,命也。」已成術士口頭禪。
孟子也相信異象,他提到「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時」,就引《尚書˙逸篇》所載舜的話說:「洚(洪)水警余」(《孟子˙滕文公下》)。他曾引《詩經˙大雅文王》說,「永言配命(永遠配合天命),自求多福。」又曾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橫死),非正命也」(《孟子˙盡心上》)。但他不喜歡穿鑿附會,他說:「天下言性也(研究萬物的本性),則故而已矣(從以前作為去觀察)。故者,以利為本(自然而然地去看待即可)。所惡于智者,為其鑿也(穿鑿附會)」(《孟子˙離婁下》)。
孔子當然也重視天命,他說:「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二十一》),又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第十六〉)。對于鬼神的態度,孔子在《中庸》一章,被敘述得最為清楚,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不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是萬事萬物之不可缺少的;朱熹引程頤之說法,解釋「鬼神」是——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妙釋也)。使天下之人,齊(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第十六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第十九章〉)。
孔子同學生的對話,也可以看出孔子想法,例如: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問)『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進第十一〉)
「樊遲問知(智),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第六〉)。
另外,孔子也補充的說,「非其鬼而祭之,諂(媚)也」;「吾不與(參加)祭,如不祭(等于沒有祭祀一樣,〈八佾第三〉)。
民間占卜之術愈來愈多,例如,揲蓍(milfoil)、文王大卦,金錢卦(占圻)、牙牌、靈鳥占卦(禽卜)、占夢(Oneiromancy)、梅花易數、乙已占、六壬大卦和塔羅牌(Tarot)、占《經》(bibliomancy)等,幾至不可勝數,不過,倘若想想幾千年前孔老夫子的話,推敲一下今天我們對鬼神、陰陽爕理的態度,不是很有趣味嗎?
注1:我國古代天官把天星分為三大類,空間位置恆常不變動的,稱為「恆星」,如二十八宿;會在天空移動的,稱為「行星」,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天空中,一些原本黯淡的星星,有時突然明亮起來,出現這種現象的星星,稱為新星,如果亮度特強,就稱為超新星。這些星體,亮度增強之後,不久就會再次逐漸變得黯弱,有如天空中的「過客」,故稱這樣的一類星體為「客星」,如慧星。古人認為,慧星出現的位置、形狀大小和時間久暫,會預兆災難出現和災難大小,故稱慧星為妖星、災星、或掃把星。《晉書‧五行志》就有段精彩的記載,「(魏)元帝景元三年(西元260年)十一月壬寅,慧星見亢(二十八宿之一,在室女座與天秤座之間),色白,長五寸,轉北行,積四十五日滅」;「而占曰為『兵喪』,一曰慧星見亢,天子失德」;而果然,「四年,鐘會,鄧艾伐蜀,剋之,二將反亂皆誅」。
注2:《乙已占》對天象所表徵的意義,都加以詳細說明。以慧星為例,就有149條不同的慧星占卜預測法。例如,「慧出亢,天下大飢,其國有兵喪,人民多疫,人相食,期不出三年(必驗)」;又如:「慧出南斗(人馬座),大臣謀反,兵水(災)並起,天下亂」,諸如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