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一艘中國漁船在疆域定位敏感的釣魚台海域與日本官方巡邏艦相撞,船長隨即遭日方拘捕並延押,並禁止十四名船員上岸,直至9月24日,日方才釋放中國船長。一時間,各大國際新聞版面,充斥中日兩國之間的諸多外交行動和可能的衝突疑慮。政治上,期間兩國多次互招大使,嚴正抗議。雙方態度強硬,中國更宣布停止部長級以上交流,要求日本道歉與賠償,而外傳中國企圖以經濟制裁加以牽制,其中之一,即「稀土」原料的出口,北京官員雖出面否認,但日本對產業界調查表示,稀土出口的通關作業,的確有受阻。藉由此一國土爭議的新聞,也使社會大眾初次接觸此一少見的名詞。
稀土(Rare-erth metal, RM)作為一種添加劑,用以增進金屬材料之性能,現今社會運用廣泛,包括電子機械、冶金、石油、陶瓷、紡織、皮革等,從國防工業到高科技產業,都需要具有「工業黃金」之稱的稀土。中國蘊藏量豐富,礦區佔全世界三成多,其他如美國、澳洲、俄羅斯等也都有此類礦藏,但有開採成本高而效益低,加上後續的環境問題,因此開發情況不如中國。目前中國作為最大出口國,全球市佔有率約97%。前國家主席鄧小平在1992年視察時曾經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中國近年來已對稀土資源出口嚴加控管,其半數稀土出口日本——世界最大稀土消費國,其應用量佔全世界約三分之一。在釣魚台撞船事件後,稀土資源成為外交籌碼躍上檯面,引起風波與危機效應。
日本方面,首相菅直人在日前聯合國會議期間,積極尋找其餘貿易伙伴,並與內蒙達成稀有礦產開發共識,同時鼓勵企業赴越南開採稀土;而美國能源部也有所動作,期望建立全球供輸網,破除目前由中國壟斷的局勢。這些主要稀土消費國,也將目標轉移至萌芽中的澳洲產區。
地球稀有資源日益減少,包括稀土,還有石油、黃金、鑽石等,從基本民生消費到衍生的經濟價值,利益不容小覷,更是國家發展的支柱。然而,無論是中日稀土大戰或美國積極介入中東政治,都是「能源政治」的縮影,其作為國際政治手段,彼此交換或牽制,形塑影響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發展。
進一步參考資料
1.中限制稀土出口 澳洲可望替代
2.拒當稀土乞丐 日回收闢貨源
3.稀土大戰 中國攻美日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