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細菌自今年8月11日,國際醫學權威期刊刊登了一篇關于「超級細菌」的研究報告,報告中指出,研究發現了一種具有多重抗藥性、幾乎能抵抗所有抗生素的危險基因突變產物——含有NDM-1 的「超級細菌」。就此,造成各地的恐慌。「超級細菌」自前年於一名印度裔瑞典人身上發現後,迄今已入侵全球十餘個國家,造成六人喪生。
我國第一起健康帶菌案例通報,發生在10月4日。帶菌者感染原因,是由於九月下旬赴印度進行電視節目攝影外景工作,途中遭槍擊腹部中彈送醫於當地醫院感染該病毒。屬於台灣疾病控機構所認定的超級細菌高危險群。經由相關單位主動採檢個案檢體,兩度確認比對,於該病患腸道內發現了超級細菌,但沒有出現症狀,屬於無症狀帶原者,不屬於法定傳染病病例。
由於該攝影師於槍擊案發生時,已被媒體公布個人資料。經查證被感染時,帶原者所有個人資料都已經被各媒體流傳。對此,衛生署長表示,媒體違反了相關法令。雖然事後疾管局初步認定,因病患不是法定傳染病的患者,並未觸犯傳染病防治法,無法對媒體開罰,且認為「NCC應該有法可管」,要求NCC介入處理開罰一事。NCC表示,如果疾管局認定「並未觸犯傳染病防治法」,既有的廣電法規並無條文可引用開罰。然而若沒有獲得當事人同意就擅自侵入病房採訪,播出相關內容或照片,涉及隱私侵犯課題,除了當事人可以提出告訴,爭取權益之外,NCC也會針對新聞專業倫理的部分,啟動自律機制,進行檢討改進。
所謂的超級細菌是NDM-1腸道菌是帶有抗藥性基因NDM-1的大腸桿菌、肺炎克雷白氏菌。迄今已有10多個國家出現200多起NDM-1腸道菌感染症病患,主要透過手術或傷口處理等侵入性醫療處置過程,造成免疫力差的病人傷口部位感染。症狀會隨著細菌種類、感染部位的不同,出現不同的症狀,常見的症狀為發燒。腸道菌感染以腹膜炎、泌尿道感染或手術傷口感染為主。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病患出院並不會造成社區污染,請民眾切勿過度恐慌。
衛生署提醒民眾,要預防超級細菌應正確使用抗生素,平時保持良好手部衛生習慣,沒有必要盡量不要進出醫院,如曾經前往印度等國家接受侵入性醫療服務或傷口處理的民眾,回國後如有不適,應儘速就醫治療,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與醫療史。(林巧悅 整理)
參考連結:
中時電子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