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陳薇如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社會領域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翰林版社會領域六下,第二單元「瞭望國際社會」。
五、對應能力指標:
(一)社會學習領域能力指標
9-3-4 列舉全球面臨與關心的課題(如環保、飢餓、犯罪、疫病、基本人權、經貿與科技研究等),並提出問題解決的途徑。
(二)重大議題(人權教育)課程能力指標
1-3-1表達個人的基本權利,並瞭解人權與社會責任的關係。
1-3-4瞭解世界上不同的群體、文化和國家,能尊重欣賞其差異。
六、主題:歐洲第一例 法國禁穿蒙面罩紗(可連結)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歐洲第一例 法國禁穿蒙面罩紗 自由電子報 2010.09.16
〔編譯陳成良/綜合十五日外電報導〕法國國會上議院十四日以兩百四十六票贊成、一票反對,一百票棄權的壓倒性票數,首開歐洲先河,通過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場合穿戴蒙面罩紗的法案,據此凡是在法國穿著罩袍與尼卡布這兩種遮住全身及臉孔的連身服裝均屬違法。雖然估計受影響婦女不到兩千人,但此法案已引發違反宗教自由的非議。
法國下議院七月已通過這項法案,接下來將由憲法委員會審查,以一個月的時間來確認該法案是否違憲。法案一旦生效,將有半年「教育」期,之後如果婦女違反禁令,將罰款一百五十歐元(約台幣六千兩百元),或接受提倡共和價值的公民教育;男性如果強迫女性家人穿蒙面罩紗,將被罰款三萬歐元(約台幣一百二十四萬元)和入獄一年。如果受害人未成年,罰金與刑期都將加倍。
法國總統薩科茲極力推動的該法案,未有隻字片語提及伊斯蘭,但他在宣傳這項法案時,曾說罩袍是奴役和貶抑穆斯林婦女的象徵。左派的社會黨雖然也支持禁穿罩袍,但主張透過溝通而非法律強制,因此多投下棄權票。
法國政府強調,該法案有助於維繫國家的世俗化基礎,但一些穿著罩袍的法國婦女表示,這種裝扮有助她們專注宗教信仰,國會的禁令侵害了她們的宗教自由;一些穆斯林也擔心,這個禁令將挑起仇視伊斯蘭教的情緒。在亞洲,印尼、印度與馬來西亞的穆斯林都警告,法國此舉擴大了與伊斯蘭世界的裂痕,恐將招致恐怖份子的攻擊。
伊斯蘭教是法國第二大宗教,法國大多數穆斯林來自北非及西非的前法國殖民地,這些地區本來就很少人穿戴蒙面罩紗。據法國內政部估計,在總數六百萬人口的法國穆斯林之中,只有約一千九百名的女性會在公共場合穿罩袍,因此有人批評這項法案是小題大作,試圖轉移經濟問題焦點。
對於面紗,法國較其他歐洲國家敏感,因為法國是歐洲最嚴守政教分離的國家,國民不應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宗教立場是其共和國立國核心價值之一。在二○○四年,法國便禁止在公立學校配戴宗教服飾,不但伊斯蘭頭巾,連十字架裝飾也禁止。除法國外,比利時、西班牙及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也正考慮類似禁令。
八、 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教師在課前先給學生題目,回家利用網路搜尋,或是到學校及社區圖書館查詢「穆斯林」的意思為何。找尋相關圖片並附上約一百五十字介紹文,完成一張A4的學習單。(附件一)
課堂實施:
1.教師請學生上台發表課前學習單「我所知道的穆斯林」的內容,可以特別將學習單中「其他相關發現」提出來與其他同學分享,並協助學生留意資料的正確性。
2.教師帶領學生思考自己平日生活周遭是否有穆斯林相關的人、事、物,鼓勵學生發表相關的經驗。(可提醒學生思考:住家附近是否有清真寺?是否曾經和穿戴頭套、面紗的人擦身而過?是否曾經透過媒體看過中東地區的新聞報導?)
3.教師發下新聞影本給學生,讓學生分組討論該篇新聞內容的5W1H:
When:2010年9月14日
Where:歐洲法國
Who:法國政府
What:法國國會上議院通過禁止任何人在公共場合穿戴蒙面罩紗的法案,凡是在法國穿著罩袍與尼卡布這兩種遮住全身及臉孔的連身服裝均屬違法。
Why:法國是歐洲最嚴守政教分離的國家,國民不應在公眾場合展示自己宗教立場是其共和國立國核心價值之一。
How:如果婦女違反禁令,將罰款一百五十歐元(約台幣六千兩百元),或接受提倡共和價值的公民教育;男性如果強迫女性家人穿蒙面罩紗,將被罰款三萬歐元(約台幣一百二十四萬元)和入獄一年。如果受害人未成年,罰金與刑期都將加倍。
4.感想發表:經過學生分組討論該篇新聞內容之5W1H內容,並上台發表之後,教師可請學生發表對於則新聞的觀後感。
參考答案:教師可從各種角度引導學生思考,例如:為什麼法國人會認為戴面紗出現在法國的公眾場合是違法的?他們看到戴面紗的人可能會有什麼感覺?這種想法和臺灣人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是戴面紗的穆斯林婦女,被禁止戴面紗的感覺會是什麼?
5.進一步搜尋資料: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自己閱讀新聞及在思考上述問題時,腦袋中是否有很多問號出現?例如:新聞中的面紗是什麼?和新娘子結婚的時候戴的面紗外觀看起來有什麼不同?穆斯林婦女為什麼要戴面紗?是誰規定她們的?法國政府為什麼又要去干預她們要不要戴面紗?若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可在這個時機點強調進一步搜尋相關資料,不可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之下就隨便下結論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各項媒體資訊時,練習「停、看、聽」,不可人云亦云。
6.教師介紹可蘭經上的經文,讓學生瞭解穆斯林婦女外出總是配戴面紗或頭巾是因為他們宗教信仰的緣故。
「你應當對你的妻子、你的女兒和信士們的婦女說:她們應當用外衣蒙著自己的身體。這樣做最容易使人認識她們,而不受侵犯。(可蘭經33:59)」
7.教師可上BBC網站介紹穆斯林面紗的七種樣式亦可到中文介面的網站也有整理資料http://www.islamhk.com/?action-viewnews-itemid-14339並且請學生再次仔細回顧本篇新聞報導,依照新聞報導中的敘述,探討法國政府立法禁止的是全部七種樣式的面紗,還是其中幾種。
8.教師可介紹法國總統薩科齊曾說過的兩句話,讓學生瞭解法國為何認為要立法禁止穿戴面紗的原因:
「面紗和罩袍有損婦女尊嚴,群眾的呼聲是禁止這種穿戴方式,政府也將盡快擬定更完善的法律草案來禁止它。」
「面紗和罩袍是對婦女的壓迫,它們在法國沒有『容身之地』。」
9.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從「人權問題」的角度思考該篇新聞報導的內容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想法。讓學生自由發表是否贊成法國這項法案通過,並說明理由為何?
10.最後教師可請學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集思廣益為這樣議題提供解決的方案,容許學生在「尊重人權」的基本原則下,討論出盡可能大多數人會同意的方案,從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成效。
11.以下幾則相關的新聞報導教師亦可介紹給學生閱讀,作為延伸閱讀的資料:
迪士尼幫穆斯林員工設計替代頭巾
孟加拉禁止強迫穿戴宗教服飾
法國婦女戴面紗開車被罰 引發爭議
穆斯林面紗 挑戰容忍極限
法立法禁戴面紗 特赦組織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