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猜謎,雖似日漸式微,但在台灣,每年農曆上元正月十五元宵夜賞燈,在海外,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提燈,也還小場面、大場面的沿襲著此俗。猜謎,不但是文字遊戲,更是一遊戲文字,此則張清徽教授說得好:「六書為我國文字製作應用的方法,四聲為我國文字讀音上陰陽平仄的概括大畧。加上我國文字是一字一音的單切語,又是詞性不明,不受限制的孤立語;因此應用起來,變化多端,巧妙百出;……意味雋永,情致諧謔。……無論就文字的組織,就文學的形態,就修辭的意義,就聲韻的繁衍,就訓詁的引伸;在在都極見作者才思的表現以及心血的功夫(1)。」 |
我國猜謎活動起源甚早,古代稱庾詞或隱語,而咸信東漢蔡邕之讀曹娥碑,因題「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以射「絕妙好辭」四字為其濫觴(黃絹,色絲﹝絕﹞;幼婦,少女﹝妙﹞;外孫,女子﹝好﹞;齏臼,搗椒蒜小瓷缽,為受辛之物﹝辤──同辭﹞;而有漢一代類似射覆遊戲,已蔚成流俗:將物置于有布覆蓋的盆中,由術家卜測之(見《漢書.東方朔傳》),此種文人餘慶,至唐仍盛(唐李商隱〈無題〉:「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2)。至南朝劉宋鮑照,在其所著之《鮑參軍集》,即有井、龜、土字謎「詩」三首(卷六);例如,其龜字謎詩云:「頭如刀,尾如鉤,中央橫廣,四角六抽。右面負兩刃,左邊雙屬牛。」故與鮑照同朝代的劉勰,對謎語已有解釋:「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也者,迴互其辭,使昏迷也。或體目文字,或圖象品物,纖巧以弄思,淺察以衒辭,義欲婉而正,辭欲隱而顯。」(《文心雕龍.諧讔》)
進一步閱讀全文,請點閱全文(下載連結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