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50分鐘

三、結合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南一/國中二年級上學期/資訊e世界/資訊傳播、網際網路傳播
康軒/國中一年級上學期/資訊與生活/揭開媒體的面紗、網路好幫手
翰林/國中一年級上學期/解決問題與資源應用/科技的範疇、科技問題的解決步驟

五、對應能力指標:
1-4-5-3將研究的內容作有條理的、科學性的陳述。
1-4-5-6善用網路資源與人分享資訊(傳達)。
4-4-3-5認識產業發展與科技的互動關係。
6-4-4-1養成遇到問題,先行主動且自主的思考,謀求解決策略的習慣。

六、主題說明:
本主題讓學生:
1.認識科技演進對新聞內容的產製、發佈的影響。
2.發現新聞內容的不同觀點與報導切入面向。
3.瞭解新聞內容產製受到守門過程的層層影響。
4.能從多元管道分析新聞問題,接近新聞真相。
5.養成獨立思辨與判斷的能力。

七、新聞來源及本文:(可下載)
〈聖彼得堡愛樂震撼花蓮 3萬民眾呼過癮〉,2010年11月16日,【聯合報╱記者田俊雄/花蓮縣報導】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5976547.shtml

  「真是過癮極了,果然是天團級的樂團!」台北市民劉安光夫婦與多名好友相約,下午專程搭火車趕到花蓮,聆賞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戶外演奏,直呼賺到了!

  「來這一趟真是值得!」苗栗市的樂迷鄭宇翔昨晚在會場感動得說,來自柴可夫斯基故鄉的國家樂團,在花蓮戶外演奏已經非常棒,「還用煙火取代加農砲的震撼聲響,真是一絕!」

  台前觀眾身披黃色輕便雨衣,專注聆賞。花蓮縣海星國小四年級學生林承睿和一年級弟弟林邵齊,與就讀明義國小四年級音樂班的林泓毅,同樣由母親陪著參與這場盛大的音樂盛事,聆賞管弦樂,聽得如癡如醉。

  熱愛音樂的林承睿,因坐在對號席次,距主舞台尚有一段距離,為了清楚得看到台上演奏家的精湛演出,不時拿出望遠鏡朝舞台眺望。林承睿說,全家人免費欣賞表演,比買票去台北一趙更划算。

  昨天花蓮天候陰冷,演出前一小時,依然下著毛毛細雨,不少樂迷擔心音樂會可能被迫臨時取消,再三向縣政府和台開公司求證,確認晚間表演如期登場,鬆了一口氣。
  花蓮縣長傅崐萁和台灣土地開發公司董事長邱復生,演出前抵達會場,他們和現場三萬多名觀眾,一起歡迎遠道而來的國際級指揮家尤里‧泰密卡諾夫與聖彼得堡愛樂管絃樂團的精湛演出。

  昨夜飄著綿綿細雨,但無損現場氣氛,台上一○五位演奏家頂著細雨,在尤里‧泰密卡諾夫指揮下,賣力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展現磅礴氣勢,牽動聽眾澎湃的心。當樂團全程演奏完長約五十分鐘的「一八一二」序曲,安可聲如浪潮般響起。

  礙於天候因素,尤里‧泰密卡諾夫擔心昂貴樂器嚴重受潮,影響北、高兩場演出,加上雨勢未歇,無法再繼續演奏兩首曲目,只好提早為音樂會畫下句點。花蓮縣優質民宿事業發展協會理事賴品蓁,帶著女兒陳琇婷欣賞音樂會後感動說:「這場花蓮絕無僅有的音樂會,讓大家留下美麗的遺憾!」

〈亂!聖彼得堡樂團  演奏一半走人〉,2010年11月16日,【壹電視】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準備好教室內的影音播放設備,上課需播放新聞影片。

2.在教室內準備可上網的電腦,並將電腦連接投影機,上課時可投影網路畫面。

3.課前先將學生分組,一組約5-6人,上課時依組別坐好。

4.請學生上課前先觀看以下網站,瞭解新聞產製與守門過程,上課時討論與報告:
(1)PeoPo公民新聞網:公平與真實
(2)公共電視教育資源網:新聞報馬仔、誰是新聞守門人
(3)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網站:眼見為憑 是不是新聞
(4)國語日報:報紙的誕生

5.將本活動的討論問題列印出來,每組一份,並留下適當空位,供各組學生做討論記錄。

上課
A.瞭解事件
1.首先,發下本活動新聞,請各組依5W1H解讀: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2.播放壹電視的新聞影片。

3.請各組討論:
(1)同樣以5W1H解讀該則壹電視新聞影片。
(2)分析兩則新聞的異同、推測相異的原因。
(3)請各組派一代表作討論記錄,記下該組的結論。

4.請3組派代表跟全班分享新聞解讀的心得。(每組2分鐘)
(1)簡介事件。
(2)兩則新聞的相異處。
(3)推測相異的原因為何。

B.瞭解媒介特性
5.請各組討論:
(1)生活中主要的新聞來源為何?(電視、網路或報紙?親友口述,或不看新聞?)
(2)報紙、電視、網路新聞各有什麼科技特色?
(3)以上述兩則新聞來比較,網路新聞(壹電視)與報紙新聞(聯合報)有何不同?網路新聞(聯合報網站新聞)與一般平面報紙新聞(聯合報報紙)有何不同?

6.請3組派代表跟全班分享討論的心得。接著,由老師引導思考:
因為科技演變的關係,從報紙新聞、電視新聞再到網路新聞的科技發展的科技匯流過程,讓新聞閱聽人從原本只能觀看靜態的新聞圖、文(報紙),到可以觀賞新聞動態影像與即時畫面(電視新聞);時至今日,網路新聞不僅同時納入靜態圖文與動態影像,還有超連結的功能,可連結到相關新聞、部落格、討論區等其他新聞資源,讓閱聽人觀看新聞時能獲取更多相關資訊,對該事件有更多認識。

C.從媒介特性來認識新聞產製對新聞內容的影響
7.老師引導:本活動探討的新聞事件,明顯有不同的新聞來源各說各話的問題(壹電視vs 聯合報),原因在於新聞產製受到媒體科技特性以及守門過程的影響,則如何產生影響?閱聽人又該怎麼因應?
(1)老師先簡介新聞產製與守門過程(參閱「九、參考資料」之新聞產製、新聞守門人相關連結)
(2)請各組依據課前做的功課、獲得的新聞產製與守門過程相關知識,進行討論:
i.新聞的產製與守門,是否會因科技的演變而改變?會有什麼改變?(從報紙新聞、電視新聞到網路新聞的科技演變)
對於閱聽人對新聞事件的理解、情緒,是否也因新聞媒體的科技而有所差異?
ii.運用上述討論來回顧、分析本則新聞事件,為何各家新聞有各說各話的情形?(可參考更多相關新聞,參閱「九、參考資料」之「本事件其他新聞來源」)當新聞出現觀點不同、內容不同的狀況時,新聞閱聽人有哪些方法可接近新聞真相?
(3)請各組派代表跟全班分享討論的心得。

D.閱聽人如何善用新傳播科技進一步瞭解新聞
8.老師結論:新科技讓新聞產製形式更為多元,但產製過程的層層守門,仍然使得新聞觀點有差異,使新聞報導離真相越來越遠。相對於主流媒體的新聞產製流程,公民新聞的誕生,反而是善用網路新科技,讓公民可以突破主流媒體的層層過濾與篩選,分享面對新聞事件的第一手資料,提供不同於主流新聞媒體的另一種觀點。因此,除了多接觸不同的新聞媒體之外,還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搜尋更多相關資訊,讓自己更接近新聞真相,否則只接觸單一新聞媒體,很有可能對新聞事件產生誤解。
其次,電視新聞動態影像的豐富視聽元素,可以讓新聞閱聽人快速認識事件,且激起閱聽人情緒,是傳統平面媒體難以達到的。此外,新聞的陳述方式也因科技而異,圖、文編輯,或影像剪輯,都可能影響閱聽人對新聞事件的理解。
9.以本新聞事件為例,上網搜尋其他網友在現場觀賞的心得(請參考「九、參考資料」之「本事件網友現場觀賞心得分享」),請各組派代表將網友心得唸出來,請全班同學思考,和主流新聞所陳述的事件經過有哪些異同。
10.回家作業:請每一位學生回家寫下課後心得,並附上另一個類似的新聞事件案例分析(同樣有不同新聞媒體各說各話的狀況,並可找到不同消息來源—如網友的分享—相對照)。

九、參考資料:
本事件其他新聞來源:
聖彼得堡感動花蓮 雨中爆滿,中國時報 
聖彼得堡愛樂 震撼花蓮,自由時報
聖彼得堡愛樂演出 聽眾不畏雨,中央社
本事件網友現場觀賞心得分享
http://blog.sina.com.tw/musichomestay/article.php?pbgid=45347&entryid=59965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Ek-nVNMYnU
http://tw.myblog.yahoo.com/jw!Qfgi092aGQTAIpzlKMufpw–/article?mid=3117
http://www.wretch.cc/blog/u83788/3453454
http://tw.myblog.yahoo.com/jw!fzE4PW2WGQeKvbii1W5jNYx8/article?mid=3385
http://www.wretch.cc/blog/composeboy11/27863861
新聞產製
PeoPo公民新聞網:公平與真實
公共電視教育資源網:新聞報馬仔、誰是新聞守門人
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網站:眼見為憑 是不是新聞
國語日報:報紙的誕生
總編輯寫的新聞產製論文(阿孝札記)
編輯憑什麼改記者的稿(阿孝札記)
新聞守門人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8%E9%96%80%E4%BA%BA%E7%90%86%E8%AB%96
http://www.bigsound.org/portnoy/weblog/003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