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欣|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壹蘋果動新聞「補教人生」自8月上演至今,終於最終落幕了。動新聞將補教業八卦新聞以類戲劇的方式處理,不僅在名稱上模仿八點檔「夜市人生」,連影片片頭都仿效其幕景,領銜主演字卡、配樂一個都沒少。
  此番做法將新聞八卦化進階至類戲劇化,網路熱播之餘,各家電視台的新聞節目、談話性節目也推波助瀾,日日報也日日爆,壹傳媒的動新聞為台灣新聞特殊現象,再下一城。本報導專訪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從新聞自律的實務來看,媒體該不該自律?怎麼自律?

新聞製播與時俱進

  陳依玫認為,「補教人生」現象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理解,首先是網路現象報導與資訊引用。在補教人生之前,這一兩年網路新聞早已挑戰新聞製播概念,經常可以看見「翻拍自Youtube」、「網友OOO說甚麼」…這樣的新聞。時代在改變,網路發生的現象也是新興社會現象的一部分,當然也會成為報導取材。
陳依玫進一步說明,以「庶民心聲的表達」角度來看,過去「電視call-in節目」讓觀眾打電話進來發表意見,當時也被認為是附有爭議的操作手法,時序演變到了現在,「網路資訊引用」也是當代反應庶民心聲的方式。真正要問的是可以「做到甚麼程度?」

  網路資訊特色就是謠言多、查證不易、以及侵權行為。新的領域需要大眾媒體更加謹慎,目前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已經擬定網路資訊引用自律條款,最近幾個月會公告。

補教人生-是新聞還是戲劇?

  壹電視與動新聞,也可以視為網路現象的一部分,但是,進而聚焦「動畫新聞」本身,它還有許多爭議性與不確定性,陳依玫同意NCC撤銷壹傳媒申請衛星電視執照的理由,「動新聞能不能用這樣方式去做新聞、該不該、做到甚麼程度,都還沒有充分被討論」。

  「新聞的原則是追求真實」,用連續動畫製作新聞則違反真實,太多的細節靠想像填充」。即時性新聞製播上應用動畫,在業界與衛星電視公會存在默契,所謂即時性的新聞-每天發生的現場新聞,基本上動畫模擬是根據「相對位置」出發,不做連續動作,「相對位置是當下真實,但是你做了連續動作就變成劇情」。

  針對「補教人生」類戲劇的娛樂新聞出現,陳依玫直指關鍵「你不能批著新聞的外衣,然後事實上去做娛樂或者是戲劇之實」,她繼續說明,以補教人生為例,如果是戲劇只求搏君一笑,定位就要清楚,製作上符合戲劇的標準,譬如片頭片尾標示以「雙璇」故事改編等,讓網友能夠明顯地分辨新聞與戲劇的差別。

動畫演出:歷史檔案與社會案件

  目前業界使用模擬動畫的新聞節目有兩個類型:歷史檔案和社會案件新聞節目。前者以歷史紀錄片為主,像是228、北伐、國共內戰等,因為歷史片段的真實畫面已不可考,事件經過時間的沉澱,各方面的觀點與資訊都充分地被討論與揭露,即能容許事後演出,但也需要標示為模擬畫面。

  另一類型則為社會案件為主的新聞深度報導節目,社會案件也許沒有歷史事件已經超過一甲子這麼久,但經過五~十年左右,案情始末已有定案,重現時在小規模上容許演出。

娛樂性V.S公共性價值 爭論

  補教人生高潮迭起,新聞從「you need to know(閱聽眾必須知道的訊息)」,轉變成「you like to know(閱聽眾喜歡知道的訊息)」,媒體人疾呼:台灣媒體產業經營的困境是公眾功能喪失。新聞娛樂性凌駕公共性價值,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如何因應此轉變?

  「寧願倒台也要自律,是不可能的」陳依玫坦白說,產業循環不能改變的話,自律就會有瓶頸,天花板效應在於只能要求各台,針對顯而易見地重大問題改善,而無法約束其向上提升。

  「台灣市場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很悲哀,台灣市場只養得活一元化的價值。」戒嚴時期只允許一種聲音出現,解嚴後百花齊放又回歸到一元──八卦,所有符合收視率的節目。陳依玫舉例,各家電視台都在做社會檔案與影歌星的故事,收視率最好,「台灣市場養活了八個一樣的新聞台,無法養活八個不一樣的新聞台」。

  陳依玫認為,「政府有義務要去塑造市場氣氛,與價值導向」,然而,台灣媒體的產業主管單位不明確,令人憂心,NCC只管打,新聞局都做單則補助。媒體產業應以文創產業的高度來看,這也是台灣最後的核心價值,先有完整的產業鏈才能打造優質節目內容。如今業界的狀況是,媒體人各憑本事,結果就是,影視專業人才都跑去對岸當別人的代工。

  除了建立完整產業鏈需要憂心之外,陳依玫也點出收視率至上的後作用,媒體重塑了社會價值也變態到一元化。前日媒體上台大五姬、十三妹新聞做大,沒有辣妹就上不了版面,反而曲解了社會對於女性自主意識的認知。

  「除非今天那一千五百個樣本戶,大家共同對這樣的新聞都感到唾棄跟厭惡了」,否則,即使後作用產生了觀眾反彈,但是收視率無法反應流失的觀眾,「你關機你走掉了,也沒有人管你」,遊戲規則仍然繼續運作。

  陳依玫指出解決商業媒體自律瓶頸可以思考的面向,然而,牽涉到產業結構已經超越自律委員會討論的範疇,她總結地說,新聞就是與時俱進,但只要是新聞都應該遵守其本質-真實,進一步深化,多元品味的社會應該是多元品味併呈,可惜的是台灣媒體只服務金字塔底端的長方形品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