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賴慧玲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 「資訊教育」重大議題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六年級各版本電腦課本

五、對應能力指標:
4-3-3能利用資訊科技媒體等搜尋需要的資料
5-2-1認識網路規範,了解網路虛擬特性,並懂得保護自己。
5-4-1了解網路犯罪型態,避免誤觸法網及受害。

六、媒體素養教學設計說明與目標

  網路揪團盛行,做愛心更不能落人後。還記得多年前曾收到一封網路信件,叫大家如果要修鞋就去公館找一個聾啞師傅,但不久後新聞即報導因為太多人都去修鞋,以致於師傅工作量過重,常常無法如期完成工作,也有人說他拿了客人的錢卻不知去向…

  網路與媒體力量大,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機會透過報導,留言板,連鎖信,網誌,社交網站…等,看到一些正發生在這社會上的可憐事件,而常也有人因而發起愛心救助的活動,像是捐助物資到哪個育幼院,籌募醫藥費,或是到某地向某個阿公、阿嬤買東西,給某些可憐人一個工作機會…等,利用網路在短時間內達到一傳十十傳百的效果,引發網民的響應。

  參與這樣的做愛心活動當然是件值得肯定的事情,然而在我們隨他人起舞之前,是否能停下來想想事件的真實性,尤其是現今兒童與青少年多數的資訊來源來自網路或媒體,教師更應引導學生在接觸此類訊息時多加思考,包括瞭解是誰替他們發聲(訊息來源),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漠視?參與?),這樣的網路號召是否有問題。每個人在處理類似訊息時都要格外小心,保護自己免受欺騙,也保護他人不會因為你的「參與」而受害,以免愛心受騙事件層出不窮,誰還願意付出。因此本教學活動有以下幾點教學目標:
(1)認識愛心號召事件常用手法
(2)思考自己在面對愛心事件時常有的態度
(3)學習透過不同管道查證愛心號召事件      

七、主題:網路愛心不落空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假愛心募物資 私吞轉賣引公憤(可下載)

更新日期:2010/12/06 10:01

  日前網路上流傳一篇可憐阿嬤養兩孫文章,希望大家捐物資幫助弱勢,結果網友大量捐助後,居然發現捐出的物資最後被拿來網拍,網友發動人肉搜索,終於找到這名po文男子,要將他移送法辦,今天男子跑到新竹一所學校下跪求原諒,但網友還是決定追究到底。

  頭戴安全帽的男子,雙膝一癱,就在國小操場前直接跪下,這名男子日前在網路上自編自導「貧苦阿嬤養兩孫」的悲情故事,藉此向網友募集物資,像是炒菜鍋或白米,事後卻被發現,他不但私吞,還拿來轉賣,引來網友公憤,發動人肉搜索,找出這名利用愛心的男子。

  雖然公開下跪請求原諒,但網友對於男子的惡劣行徑,決定不要心軟,將訴請司法途徑處理。

相關新聞:"可憐"騙愛心 追蹤捐助流向愛心屢遭愚弄 誰還願意付出病兒已逝世…口香糖嬤繼續籌錢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請學生課前完成「請你幫幫忙」學習單,可請學生回想並記錄自己曾遇過的愛心號召活動,或利用網路查詢相關事件,可將事件原文剪貼或列印於學習單下方。

◎課堂活動
1、讓學生分組分享學習單的調查結果,並推派代表上台發表。發表重點如下:
①為什麼我們這一組要選這一則愛心號召事件出來分享?特別可憐?抑或特別不可思議?
②簡要說明愛心事件的原委:誰在哪裡發生了什麼事或他怎麼了,需要其他人怎麼幫忙?
③這個事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你會如何做,為什麼?
④你覺得這是真實存在的事件嗎?為什麼?
⑤是誰發出這個訊息的,發出訊息的人的目的是什麼?

2、學生分享完後,教師可告訴學生,在這個社會中確實存在著很多需要被幫助的個人或團體,每個人都可以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關懷他們。但是如果是透過媒體或網路而獲得的消息,提醒學生應特別留意在這些事件中,訊息如何呈現來引發大家的關注,如果沒有了這些元素,自己是否還會有相同的感受。例如:
①事件主角如何被塑造:老人、小孩、殘疾人士、單親父或母、遭逢重大事件的人…例如路邊賣口香糖的人,與靠著賣口香糖養3個孫子的無依老人。
②事件中如何強化需要被幫助的訊息:用了很多形容詞彙來強調悲苦的處境。
③影像說明:是否有附照片,照片如何呈現。

3、教師總結,「請你幫幫忙」學習單的事件搜尋、記錄目的與課堂分享,都是在讓自己重新思考當我們接收到愛心號召活動時是否有停下來慎思事件環節。

4、將新聞本文影印給學生,並指導運用「5W」閱讀新聞——在閱讀新聞之前,可先詢問學生是否聽或看過關於「貧苦阿嬤養兩孫」的愛心號召事件。
①What—新聞裡說了什麼?(有個假愛心真私吞的人到一所學校下跪)
②Who—這則新聞主角是誰?新聞中還出現哪些人?(一名男子;網友)
③When—新聞什麼時候發生的?(12月6日)
④Where—在哪裡發生的?(新竹)
⑤WHY—造成事件的原因為何?(假愛心真私吞,網友人肉搜索找出利用愛心的男子)

5、教師可提供相關新聞進行5W的閱讀練習,可比較相同事件中報導角度的異同。亦可請學生思考這樣的事件所涉及的法律問題。
6、請學生回想自己的經驗中是否曾「參與」過愛心號召事件:
①當時為什麼會選擇那樣做?
②你為什麼相信或不相信?
③如果查證之後為假事件,你的感想是什麼?你還願意付出愛心嗎?

7、在你想參與網路愛心號召事件時,你可以先怎麼做?
①【網路追追追】網站:利用網站來求證
②請發佈單位提供事件主角的聯絡方式,向本人求證
③留意收到訊息的日期與事件時間,以免因時效性而錯過或造成資源過剩現象
④搜尋網路上其他對此事件的相關說明

8、最後,提醒學生假愛心捐款,徵求物資行騙也是網路詐騙的常用手法之一。媒體告訴我們這個社會角落中有一些人需要被幫助,也告訴我們有很多人受到號召而幫助他人,但是媒體同時也告訴我們有些人假愛心之名,行詐騙之實,參與愛心活動絕對是值得鼓勵的事,然而查證與不衝動盲從,才能確保自己的愛心不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