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我的聲音會演戲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全年級學童。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孩子常看或愛看的卡通或影片、可錄音器材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卡通是孩子常看也看愛看的節目,但卻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孩子。多數的卡通除了強化正義與邪惡的角色形象、物化女性身體意象,充斥著成人式的幽默之外,更有很多不合宜也不適齡的對話與台詞,像是暴力、威脅與嘲諷,長期收看這類的節目,又缺乏成人陪伴的孩子就可能會受到電視的影響,而在日常生活中對他人有不當言詞出現。所以爸爸媽媽在陪孩子收看卡通或電影時,除了去解釋當中的對話之外,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玩「看影片,用聲音來演戲」的遊戲,讓孩子從遊戲中瞭解因為不同的台詞、口氣、聲調與音量,讓整個內容都變得不一樣了

五、活動說明:

1、爸爸或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段孩子常看或喜歡的卡通或電影(以可以重複播放的CD或網路影片為佳)。

2、接著把字幕與聲音都關掉,問問看孩子這樣看的感覺與搭配著聲音看的感覺有什麼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3、再以正常的方式看影片,請孩子仔細聽聽看不同的角色人物與情境,說話的口氣、聲調與音量是否也不一樣?讓孩子用自己的聲音來試試看,爸媽協助錄音。
  - 壞人常常怎麼說話?(好人、男人、女人、有權力的人、膽小的人…等)
  - 緊張的時候怎麼說話?(吃驚、哀傷、憤怒、快樂、懷疑…等)

4、播放孩子的錄音,請孩子自己聽聽看錄音結果,讓他瞭解在非自然的情境下,為了創造某些角色或讓別人知道當事者正處於何種情境,聲音的運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可請孩子回想在錄音時是否為了要特別做出某種效果而誇張的使用自己的聲音。

5、繼續看影片,讓孩子自己找出覺得劇情中有哪些不太適合,不好聽或是講了會讓人難過與害怕的用語,例如罵人笨蛋、說要殺死你、休想得逞…之類的話。如果孩子自己無法發現,爸爸媽媽可主動找出幾句話來討論,瞭解為何孩子會覺得沒有什麼問題的背後因素(可能是在學校也常說、曾說過但沒什麼影響…)

6、從剛剛討論的影片中,與孩子個別選一個角色,關掉影片字幕與聲音,和孩子自己配上與劇情不一樣的台詞。讓孩子感受這樣重新製作的片段,有什麼不一樣的效果呢?為什麼?(如果孩子覺得這樣很怪也沒關係)

7、延伸活動:替換不同的配樂(恐怖音樂改成俏皮的,緊張變成輕快的),用不同的道具來為影片製造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