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各地發生大變動,對新聞記者總是一大考驗,這次日本311大地震,以及後續所引發的核災事故,對台灣而言,不僅是一次寶貴的經驗,而日本災後當地媒體的作法,也值得媒體借鏡,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邀請了蘋果集團及中央社的攝影記者,分享他們在遠離台灣、深入災區,如何採訪及抉擇的經驗。

   身為第一批搶進日本的採訪記者,蘋果記者胡瑞麒與伙伴所組成的採訪團,每一步決定都是未知,他回憶當時先到達東京,在後方指揮的高層對前線情況不明之下,下的決定其實都不很理想,但身為記者只能使命必達,盡量把上層交待的事情作完,因此在外面的記者必須給予後方非常明確的建議,才能真正的把實際情況報導出來。

  一開始在東京周遭採訪的胡瑞麒,之後接到指示要前進災區,於是他與同事選擇前往位於仙台北方的南三陸町採訪,由於他們不懂日文,對地勢又不熟,連要上高速公路都是個大障礙,幸好向東京附近的警察局求救後,發給他們採訪相關證件,這份證件讓他們在高速公路上暢通無阻,對採訪有很大的幫助。

   「NHK的記者,把生存者帶到他們的房子殘骸附近採訪,他們也在等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只是換個手法。」在南三路町採訪期間,胡瑞麒除了跟災民近距離接觸,也目賭了日本記者的採訪過程,當許多國內民眾指責國內媒體報導太過煽情時,他發現日本記者的採訪手法只是轉了一個彎,要的畫面全世界的記者都一樣。

十足準備 仍易掛萬漏一

  相對胡瑞麒在採訪過程中的跌跌撞撞,另一位蘋果日報攝影記者沈君帆,則是在福島核電廠災變後才出發,除了他之外,還有一位日文專業的記者劉孟玲,更有蘋果的總編馬維敏同行,準備的行囊也十分充足,甚至備有專業的幅射探測計。

  沈君帆笑稱,本來以為跟總編同行,他會變成只聽命令行事的人肉照相機,劉孟玲則是人肉翻譯機,不過實際到了日本,只要事前報告,馬總編倒是不干涉他們的採訪,但本來要前進東北的既定行程,卻被台北總部控制在東京,僅能拍攝東京街頭的人事物,在日本看來沒那麼嚴重的核災,在台灣反而被放大了。

  在東京三天,最後已經是勉強才交出當天的新聞量,到了第四天,總編輯馬維敏忍不住,決定不管台北,自行前往東北。因為在當地有請司機嚮導,交通上並沒有什麼問題,但由於是團體行動,許多需要時間蘊釀的照片,只能讓沈君帆放棄不拍,這也是當初沒想到的一個問題。

凡是稍縱即逝 反正拍就對了

  中央社的張皓安,則是以攝影機紀錄了台灣旅行團及學術訪問團,在震災發生後返回台灣的過程,其中學術訪問團的成員以台東大學教授梁銘忠為主,率領各大學教育系師生前往東北大學訪問,事發之後,大部份成員安然無恙,但當時有兩名學生是失蹤的,在送走大部份團員後,梁銘忠與另一位教授決定留下來等候,張皓安則一路下來都在旁採訪,最後得知兩名失蹤的博士生由日本當地的教授收留,並安全與教授會面。

  在送走師生後,張皓安仍持續留在日本東京,包括台灣救災隊抵日,以及東京當時的情形,他都經由攝影機一一紀實下來,張皓安認為,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每個採訪瞬間都是稍縱即逝,反正拍就對了,不要錯過任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