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專欄小語: 「511世界末日」的王老師預言才落空,又來了美國版「521世界末日」預言,孩子要如何在這一波波的「預言」驚悚中健康的安然度過呢?無論是老師或家長,都得趁這時機為孩子打上媒體預防針,徹底強化孩子解讀新聞的免疫力,好讓正確知識產生巨大力量,協助孩子抵擋心中的恐懼與不安。 |
涵化理論:媒體形塑閱聽眾的世界與價值觀
511平安過去了,王老師的言論也因為涉及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中「散布謠言」的罪嫌,目前正接受警方的調查,整個事件像場鬧劇般迅速的落幕。然而,如果沒有推波助瀾的媒體,王老師的言論其實就像電線桿上的一張告示牌,摩托車呼嘯而過,連字都看不清楚,若要法辦,媒體也應該一同進法院,是共犯結構。
有位國小任教的朋友提及,她班上的小朋友曾憂心忡忡地問她:「老師,5月12日要校外教學,可是5月11日就要世界末日了,怎麼辦?」大人聽了哭笑不得,即使中央氣象局與國科會都出面否認這項沒有科學根據的預言,卻仍無法撫平孩子心中的恐懼。
傳播學者葛本納(Gerbner)提出了涵化理論,意即電視是人類建構現實世界的重要來源,電視內容深深地影響觀看世界的角度。然而,電視的內容並不完全符合真實世界,觀眾日積月累地接受這種訊息,世界觀會越來越與電視中所呈現的一致。以此理論來看,孩子受媒體影響覺得「世界末日」即將到來,自然成理。
與其圍堵媒體,不如引導孩子解讀媒體
媒體產業發展快速,日常生活中孩子輕易的就能接觸平面、電子與數位等各類媒體,綜觀這些媒體傳遞的內涵,暴力、色情、性別刻板印象、文化、種族、功利的價值觀等,負面、過量的內容俯拾皆是。筆者向來認為以圍堵或禁用的方式隔絕孩子接觸媒體是消極且效果有限的做法,積極的方法應該是從引導孩子選擇、分析、解讀並評估媒體內容著手,讓孩子認識媒體訊息產生的過程,而非被動的接受,要能對媒體內容存疑,不被媒體牽著鼻子走,更而能近用媒體,成為聰明、懂得判斷的閱聽眾。
這樣聰明的小閱聽眾該如何培養?每天播出的新聞,就是最好的教材和話題來源。
告訴孩子,新聞不等於真實世界
《讀者文摘》中有則趣味的說法:「我最喜歡看一種電視節目,就是將各種隨時發生、亂七八糟的事拍成短片,集結起來,那叫什麼來著?對了,是新聞 ! 」
這說法另人莞爾,卻也反應現今新聞的品質。各家電視台新聞儼然成為當天日報、當周週刊的影音版,幾天前朋友分享的YouTube影片,突然間就成了電視新聞,再加上美食介紹、業配置入行銷、家族頻道的節目宣傳,新聞篇幅所剩無多,如何篩選,則多以「收視率」為考量,甚至不惜用做假、誇大的手法來「演出」新聞。
如應媒體要求,企業員工配合演出的求職畫面、如記者模擬演出消費者在SPA會館遭觸電的橋段、如颱風天中,淹過膝蓋的水在記者蹲身連線下,彷彿已淹過胸前的誇大報導,更如多年前引發軒然大波的「腳尾飯事件」等,各家電視台為了收視率自編、自導、自演,讓新聞成了一則則寫好腳本的戲碼。
我們要告訴孩子:「新聞不等於真實世界」,不須盡信。孩子先思辨媒體再現的體認,才能擺脫「涵化理論」所提及的媒體對價值觀之重大影響,才能不受媒體控制,才能用批判、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媒體。
媒體可以選擇立場,觀眾更可以決定意向
台灣媒體百家爭鳴,堪稱世界第一,各家媒體無不力拼於市場競爭和利潤追求,以閱聽眾喜好之名義,餵以腥、煽、色等重口味的內容以搏得高收視率,卻忽略媒體本應扮演的第四權角色,為閱聽大眾監督政府與觀察社會政策及趨勢。各家新聞有不同的立場與角度,孩子得瞭解媒體運作的本質,新聞除了服務閱聽眾,也是政治和商業的宣傳管道。
有天筆者與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搭乘計程車,車上行動電視正播出蔡英文女士拜票的畫面,孩子?:「媽媽,我覺得她會當選總統耶!」問他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他回答:「新聞上很多人支持她。」隨後我發現該頻道是民視新聞台,我建議孩子回家後,看看其他台的相關新聞,是不是也帶給他相同的感覺?結果發現,就連不瞭解政治的孩子,都能從新聞裡解碼,區辨出各台立場的差異。
新聞的產製,由電視台擔任製片,記者和民眾共同領銜主演,而最大的幕後影響者和出資者就是「政治」和「商業」。聯合報、中國時報、中視、中天、TVBS、東森等傾向藍營立場,自由時報、民視、三立等則傾向綠營的立場,即使各媒體皆強調其中立自主,但上述的現象已是社會的普遍認知(余陽洲,2010)。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議題,帶孩子做練習,只要仔細分析一次,就能分析媒體組織擁有不同的立場。媒體可以選擇立場與靠攏的方向,閱聽眾更有選擇自己意向與判斷的權力。
培養閱報習慣,建立思辯能力
除了陪孩子看新聞,筆者認為要培養孩子解讀新聞的能力,還可從閱讀報紙著手。現今許多國小都推動「閱報日誌」寫作,每天閱報,寫下150字的摘要或心得,讓不少害怕寫作文的孩子,從中學習做摘要、抓重點、組織資訊的能力。
如何閱報?首先,請孩子讀頭版大標題,這是編輯認為最具新聞價值的事件,其判斷的依據,除了新聞發生的新近性及接近性以外,還包括了「重大性」、「顯著性」與「衝突性」,如日本大地震、賓拉登死亡、總統選情、立院風波、政策辨論等。然而,編輯認為最有價值的事,是不是對閱聽眾而言也最具價值?近來報紙頭版常以「自殺」、「強盜」、「色情」等社會案件為頭版,我們可以帶領孩子討論這些事件是否需要放在頭版?也可以引導孩子從如何做情緒管理、如何自救、如何防衛等角度切入,而不宜著墨於其犯案細節之描述。此外,孩子也可以擔任自己的「日報主編」,選出心目中的「頭版」新聞,從中培養「有意識」的閱報習慣,無形中加強批判的思考能力。
此外,現今許多具「奇特性」和「人情趣味」價值的新聞,被直接截取網路上的影片所取代,尤其手機、相機、攝影機漸行普遍,人人都可以製作影片上傳,只要夠有趣、奇特,點閱率夠高,很容易上新聞版面,也很容易產生爆紅素人。媒體近用便利許多,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從被動的觀看新聞,到主動發掘身邊有趣、新奇、獨特或重要的人事物,透過影像,孩子也可以成為小小公民記者,藉此開啟孩子敏銳的觀察力。
我們的生活被新聞、媒體所包圍,但不要害怕孩子接觸,只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無論是媒體、社會環境、未來的職場,孩子都能從容地面對,而這過程不是放任孩子去接觸媒體,而需要陪伴、了解與溝通,若能如此,新聞與媒體中的各項議題都將是最佳的生活教材,等待我們加以善用!
延伸閱讀:
每個人都是彩色的,憂鬱的藍、失意的灰、邪惡的黑、熱情的紅…。人生是五味雜陳的,酸甜苦辣鹹。彩色的我們,遇上充滿變數的世界,交織成我們的生命,這獨一無二的人生。歡迎您蒞臨安淇的世界,分享與孩子互動的甜蜜點滴。
魚蝦媽咪~安淇的世界
本文刊載自
世新大學 媒體素養教學資訊網站 電子報第11期;
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由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研中心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