彙整/世新大學  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編輯室

專欄小語:
———————————————————————————————————————————————————————

  當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也意味著傳播科技進入了一場新興革命,因為地球上方的衛星使得通訊可涵蓋整個地球表面,從此,文明的傳遞與創造變得更具便利性與即時性。

  而數位通訊的科技不斷推陳出新,小巧、輕薄,更能讓個人產製簡易的圖文與影音訊息,向世界各角落的閱聽眾發聲。顛覆了傳統的傳播形式(單向的傳播者和接收者),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
值得關注的是智慧型手機結合社群網路等新興傳播科技的普及化。近年來,當許多重大與突發事件爆發時(如311日本宮城縣地震與海嘯、512台北新店龍捲風等),新聞畫面往往是一般民眾現場目擊時使用手機所拍攝的,因此當大眾傳播媒體結合個人行動傳播科技時,能創造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震撼視覺效果!然而,除了電子媒體提供「公民記者」們將產製的訊息傳遞平台之外,網路上的部落格(網誌)、Facebook或Twitter等(微網誌)、youtube或TED�Taipei((分享網站)能提供更寬廣的對話平台,其影響力更深遠,我們更應該關注新聞倫理與科技素養的平衡性。

———————————————————————————————————————————————————————

媒體素養帶領孩子透視新傳播科技特性與影響

  由於全球通訊的蓬勃發展,傳播科技所產生的衝擊可以從經濟、環境、文化、政治等各層面來探討,不管是哪一個層面,都不難看出新的傳播科技具有即時性、互動性以及重複性等特性。但是,也因為即時性可能省略了傳統新聞產製過程中層層守門的過程,再加上重複性而使得錯誤的訊息與迷思會不斷的於網際網路中流傳且無法刪除,造成孩子建構錯誤認知與盲目的恐懼。

  誠如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的林佳儀發表的「各說各話的新聞」教案(民99)中所言,公民新聞的誕生,反而是善用網路新科技,讓公民可以突破主流媒體的層層過濾與篩選,分享面對新聞事件的第一手資料,提供不同於主流新聞媒體的另一種觀點。因此,除了多接觸不同的新聞媒體之外,還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搜尋更多相關資訊,讓自己更接近新聞真相,否則只接觸單一新聞媒體,很有可能對新聞事件產生誤解。當然,如果我們讓媒體素養教育向下扎根,讓孩子學習正確認識傳播科技的優勢與相關的品格教育,相信未來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的影響具有正面效益而非負面的產生媒體亂象了。

  學生使用便捷的數位設備時,不但可以大量的接收相關資訊之外,也能輕而易舉的利用各式小軟體創造知識訊息,成為傳播者。卻也更需要媒體素養預防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所造成的濫用、造假的弊端。

「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教案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教學時數:90分鐘

「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教案:繼續閱讀下載

「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簡報:繼續閱讀下載

「傳播科技改變媒體內容」學習單:繼續閱讀下載

教案所附各項影音素材純為教學分享,如有不慎侵權之處請與我們聯繫
圖片來源:台視新聞畫面,引自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MJ1SwThSJs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12期新傳播科技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