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是不是一種專業?新聞人員是不是專業人員?新聞學者們對上述問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丹尼斯(E. Dennis)認為新聞是一種專業,因為新聞的目標是提供公正不偏的綜合性資訊;新聞人員具備蒐集、評估、及呈現資訊的能力,並能公正、獨立的思考,因此符合專業人員的基本條件(Dennis & Merrill, 2005)。但莫里爾(J. Merrill)則認為新聞不是專業,因為新聞人員並不一定需要接受新聞教育,也不必通過特定的考試,更缺乏足以約束新聞人員的專業倫理規範,他認為只要新聞人員不具備這些條件,新聞人員就不是專業人員,新聞事業也無法成為專業(Dennis & Merrill, 2005)。
一、專業的特質
雖然新聞學者對新聞是否為專業及新聞人員是否為專業人員看法不一,過去的學術研究則顯示,專業似乎包含某些特質,專業人員也具備某些特性。例如,社會學家格林伍(Greenwood, 1957)便指出,專業應具備五種特質:(一)系統的理論;(二)權威;(三)社區認可;(四)道德規範;(五)一種文化。
另外一位社會學家Barber(1963)對專業的特質,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他認為專業應具備下列四種特質:(一)高度通則性及系統性知識;(二)主要的取向是社區利益,而非個人自我利益;(三)經由專業人員本身所組成的公會及道德規範,使專業人員在行為上能履行高度自律;(四)具有一種(金錢的或榮譽的)報酬制度,而這種報酬制度主要只是一種象徵,而非達成個人自我利益的一種手段。
而Wilensky(1964)則從「專業化」的過程來解釋專業的特質。他研究十八種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發現職業要轉變成專業,通常需要經過下列五個過程:
(一)它必須是一種從業人員可以全職(full-time)工作的職業。
(二)必須建立專業訓練學校。
(三)必須成立專業組織。
(四)從業人員必須努力獲得法律保護,以爭取工作時的獨立自主。
(五)它的專業組織必須頒佈專業倫理規範,約束其從業人員。
仔細分析Greenwood、Barber及Wilensky所提出的專業特質,他們似乎共同認為專業應具備專業知識、專業自主、專業組織及倫理規範四項特質。
專業知識是指專業人員執行業務時,必須具備特別的知識和技能。而這些知識和技能,則得自長期的專業教育及經驗。專業自主指專業人員在工作的時候,能獨立自主,不受外界干擾。專業組織及倫理規範則是指專業人員應成立專業組織,並經由專業組織制定倫理規範、履行自律。而專業人員也應該具備高度的責任意識及服務信念,不過份強調金錢和物質上的報酬。如果以上述四項專業標準來評估新聞事業的專業化程度,新聞事業似乎只具備部份專業特質。
二、新聞事業與新聞人員的專業地位
就專業知識而言,傳統的專業人員(如醫師、律師等),必須接受長期的專業訓練,並需通過特定的考試,取得執照後,才能執行業務。但新聞人員並不一定需要接受正式的新聞專業教育,也不要通過考試或取得執照,就可以從事新聞工作。而一般人對傳統專業人員的工作表現,如醫師的處方或律師在法庭上的表現,通常無法加以評估。但對新聞人員的工作表現,卻不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就可以提出批評。因此,儘管世界各國大學已經普遍設立新聞學系,負責訓練新聞專業人才,而新聞學也已逐漸發展成為專門的學科(discipline),但在專業知識方面,新聞事業仍然缺乏傳統專業的權威特質。目前台灣新聞人員中大學主修新聞或大眾傳播的人數比例約為57%(羅文輝,2006),相較於傳統專業,新聞事業聘用新聞相關學系畢業生的比例仍然偏低。
在專業自主方面,傳統專業人員執行業務時,通常受到法律保障,享有高度獨立自主的權力,不受外界干擾。新聞人員獨立自主的情形,則遠不如傳統專業人員。雖然大多數國家的憲法均明文保障新聞自由,但如何使新聞工作免於政府及商業利益的控制,一直是新聞人員努力奮鬥的目標。而爭取新聞部門自主(newsroom autonomy),更是新聞人員遙不可及的理想。依據作者針對台灣新聞人員所做的兩項調查(Lo & Gurevitch, 2006),無論在1994年或2004年,台灣新聞人員的專業自主均受到相當的限制。在1994年及2004年,受訪新聞人員認為自己擁有完全或相當自主權的人數比例均不到50%(參見表1)。因此,在專業自主方面,新聞事業似乎也未達傳統專業的標準。
(表1:台灣新聞人員的專業自主權)
而在專業組織和專業倫理方面,新聞事業朝專業化的發展也未盡完備。新聞事業雖然一直被視為是一種公益事業,許多新聞人員也以服務大眾為首要的工作目標,但新聞人員參加專業組織的人數偏低(Johnstone, Slawski and Bowman, 1976,羅文輝,2006),使新聞專業組織未能像一些已經被認定為專業的專業組織一樣,具有全面性的影響力。依據作者的調查(羅文輝,2006),在1994年台灣新聞人員有65%左右參加專業組織(新聞人員工會或公會),到2004年參加新聞專業組織的台灣新聞人員降至34%。由於過去十幾年來新聞人員參加專業組織的人數逐漸減少,使新聞專業組織的影響力也逐漸下降,更使新聞專業組織所頒佈的倫理道德規範,無法有效約束新聞人員。例如,新聞評議委員會及其製定的「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以及衛星廣播電視公會及其製定的「新聞自律執行綱要」,均已形同虛設,對新聞媒介的約束力極為有限。這種情形不僅使部份新聞人員的操守,成為新聞事業為人詬病的一環,也間接削弱了新聞事業與新聞人員的專業地位。因此,就傳統專業的四項特質來看,新聞事業只具備專業的部份特質,並不足以成為專業。
三、新聞事業的專業地位
從傳統專業標準來看,新聞事業只具備專業的部份特質,並不足以成為專業,也許巴柏(Barber, 1963)所提出的「正在浮現的專業」或「邊緣的專業」(emerging or marginal professions)最適合用於描繪今日新聞事業的專業地位。巴柏指出,當一種職業開始在大學尋求定位,並努力提升本身的標準時,就成為「正在浮現的專業」或「邊緣的專業」。新聞事業要成為專業,必須加強新聞人員的專業知識、爭取專業自主、建立倫理規範,並強化專業組織的影響力,才能使新聞事業從浮現或邊緣的專業發展成廣受社會各界尊重的專業。
參考書目
羅文輝(2006)。台灣新聞人員:1994年與2004年的比較研究。行政院國科會研究報告。
Barber, B.(1963). Some problems in the sociology of professions. Daedalus, 92:669-88, cited from Singletary, M. W. (1986). Commentary: Are journalists professional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3(2):75-87.
Dennis, E. E., & Merrill, J. C. (2005). Media debates: Issu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Greenwood, E. (1957). Attributes of a profession, Social Work , July,. 2:45-55, cited From Singletary, M. W. (1985) Commentary: Are journalists professional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3( 2): 75-87.
Johnstone, W. C., Slawski, E. J., & Bowman, W. W. (1976). The news people, Urbana,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Lo, V. H., & Gurevitch, M. (2006). The Taiwan journalis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rossing Boundaries: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 Taipei, July 6-8.
Wilensky, H.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LXX(2): 137-58.
延伸閱讀
Dennis, E. E., & Merrill, J. C. (2005). Media debates: Issue in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Wilensky, H. (1964).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veryon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LXX (2): 137-58.
Lo, V. H., & Gurevitch, M. (2006). The Taiwan journalists: The evolution of the prof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rossing Boundaries: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 Taipei, July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