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小語:
———————————————————————————————————————————————————————

  暑假是每年各大廣告商的必爭之時,媒體更成為必爭之地。廣告主猛虎出閘、廣告商各憑本事,下預算的下預算、作行銷的作行銷,廣告商與廣告主聯袂,無非是要趁著大批學生放大假,期望能說服大家從口袋多掏錢,買些商品、買服務、作他們想要你/妳作的事。這是暑假的商業邏輯也是現況,因此,不論是看電視、看電影或者上網,仔細解讀,便可以發現各類媒體充斥著各種明顯或不明顯的廣告訊息,試圖影響你/妳的消費行為。
那麼消費者應該如何聰明地面對媒體?也就成為每到暑假,更為重要的議題。(本圖引用:維基百科

 ——————————————————————————————————————————————————————— 

媒體藏了什麼毒?

  對某些廣告代理商而言,行銷廣告的手法,在今時今日為追求廣告效果、無所不用其極的情況下,置入性行銷被視為是最省事、更可行的手段。因為,它可以在消費者不察覺的情況下,讓大家「誤信以為真」,在新聞裡頭報導說某個廠牌的東西是最好的,促使我們相信新聞內容。置入性行銷就是用這種手法,在看起來不像廣告的地方進行廣告,電影、新聞、連續劇甚至是各大展覽場,將廣告訊息藏進媒體訊息裡,默默影響閱聽人。所以媒體素養教育教大家解讀媒體,更同時是讓大家能夠從中「解毒」。

如何解讀與解毒

  歐洲學者Erjavec(2004)曾經研究分析新聞上的行銷手法,指出具有行銷性質的新聞,大抵有以下特點和原則,可以幫助讀者解讀/毒新聞中的廣告:

1.廣告置入的目的:獲得名聲及新產品的宣傳,透過訊息作為影響閱聽眾以獲取商業利益。
2.新聞事件的挑選:廣告主要求記者報導假事件(pseudo-event),所以報導事件內容,是刻意被挑選以符合廣告主利益。
3.不出版的資訊:廣告主會要求刪除已寫成的不適當的新聞內容(不利於廣告主的訊息)、要求記者不報導某種主題或不寫出某些訊息。
4.行銷新聞論述的一般特色:(1)標題或多或少明顯的正面;(2)手段報導會著重行銷活動以及特點;(3)報導內容列出組織、服務或產品的行銷特點或活動。
5.新聞主題,會強調行銷特色或者行銷活動主題。
6.報導觀點偏頗,新聞中的消息來源也呈現單一(缺乏平衡多元報導)。
7.新聞所使用的文字修辭,不同於一般新聞的中性用字,往往會有行銷的詞彙出現。

迎接暑假來臨,讓我們帶領學生一起檢視媒體中的廣告訊息(尤其是新媒體),一起聰明看媒體!

「廣告偵探隊!新媒體廣告一網打盡」教案

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教學時數:40~80分鐘
•「廣告偵探隊」教案:繼續閱讀下載
•「廣告偵探隊」簡報:繼續閱讀下載
•「廣告偵探隊」學習單:繼續閱讀下載
教案所附各項影音素材純為教學分享,如有不慎侵權之處請與我們聯繫
 

本稿件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提供 https://feja.org.tw
為了扭轉日益惡化的新聞商品化趨勢,並減低政治力對新聞獨立的干擾,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除了透過年度頒獎活動建立新聞倫理及專業標竿,並將積極喚起國人對媒體改革的意識,期以具體行動實踐,投入台灣媒體改革大業。

本文原刊自世新大學媒體素養教育網《教育電子報》第16期(2011/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