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1,引用自httpwww.google.com.twimgresq=www&um=1&hl=zh-TW&biw=1024&bih=600&tbm=isch&tbnid=fyeujQbjGBPOWM&imgrefurl=httpwww.ibmcindia.com&docid=xSxQ5BTy8sNy-M&w=347&h=346&ei=BSUxTr-pIemdmQWdmIy3CQ&zoom=

  早年美國國防部砸下資金發展網路新科技,但在1990年代還是有許多美國人並不知道何謂網路。即使當時高速的個人電腦問市還有增進工作效益的軟體不斷開發,也仍有許多美國人對於網路仍相當陌生。有了瀏覽器及入口網站的問世,使得網路的存取功能優勢廣受大眾的歡迎,網路的使用者可以在網路空間中進行即時、雙向的回饋互動。

  在不久之前的統計資料發現,網路的使用率出現驚人的成長,1995年成人使用網路的比率原本連10%都還不到,沒想到到了2001年,成長率暴增至56%,換算實際人數共有1億零4萬的美國人在使用網路。

  許多人使用網路的目的主要以個人傳播行為為主,其中包括收發E-mail、電子商務、接收資訊等行為。在傳統傳媒與新傳媒網路之間存在著一道形式上的藩籬,跟過去的印刷與廣播等科技相當不同,新傳媒本身是一個「平台(platform)」的概念。無論在傳統傳媒工作,又或是在使用傳統傳媒,當今網路的問世著實讓傳統的平面及電子傳媒產生了警訊,網路的使用模式其實與傳統傳媒不同,它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新聞、娛樂與廣告資訊的新出口。

  許多公司像是時代華納(Time Warner)以及美國境內各家報業公司也紛紛架設網站,開始以數位訊息的形式傳輸它們的新聞內容給網友。新傳媒公司,一般我們會簡稱為「達特康(dot-com,也就是“.com”的意思)」企業,例如加州矽谷(Silicon Valley)以及紐約的矽巷(Silicon Alley)等企業,也開始完整地提供各項資訊以及新聞訊息的服務,儼然已經成為獨立運作且體制健全的新傳媒企業公司,並且完全不需要仰賴傳統傳媒的資金與內容支援。

  傳統的大眾傳媒會散彈打鳥式地企圖去追尋更多的讀者或觀眾消費傳媒內容,但自從加入新傳媒部門的運作後,找讀者或觀眾變成是一個目標導向,新傳媒的專業玩家會針對全世界有特定興趣或特殊人口結構來進行使用者的搜尋,以對其投遞特定的訊息內容,掌握挖掘潛在消費者。

  與傳統傳媒不同的地方在於,傳統傳媒公司一般在拓展收視版圖時,會針對一個特定的實體地理區域進行鎖定,完全是以地理區位的角度進行思考與策劃。但新傳媒有著不同的思考角度,新傳媒所參考的人口變項主要是尋找一群志氣相同的個體,它們彼此可能有著相同的興趣與熱情,這樣的概念有點像當今專業化雜誌的分眾市場,但是新傳媒卻有著更為廣大的觸及範圍以及更為真實的互動特質。

  網路發展初期備受大家質疑,但傳媒的企業老闆卻看好它的前景與發展,認為網路將來會成為普及化的資訊高速公路。因為新傳媒老闆們想像這股新傳媒互動特質所產製出的經濟效益,是現今前所未有的平台效益。它同樣可以用來不費吹灰之力,也不用像平面傳媒以及廣播一樣要砸下重金來傳遞資訊、娛樂、意見以及廣告行銷等訊息內容。新傳媒可以直接與消費者互動,迅速且即時地收到消費者的回饋訊息,也可以第一手連續更新與消費者端的珍貴意見。

  新傳媒提供了大量的訊息儲存量,而新傳媒的使用者可以引發訊息端提供更多詳細、客製化的訊息內容給客戶。而一般傳媒機構內的專業人員,可以藉由網路來接觸到各地的訊息,並且可簡單地將所有的資訊整合至新聞報導內,免除訊息蒐集舟車勞頓之苦以及訊息傳遞的開銷,也不用辛苦地趕到縣政府大樓以及圖書館搜尋資訊。對於新聞行業來說,這意味著新聞傳媒將有一道更好的平台來讓他們更即時地接觸閱聽人,並且這些訊息消費者可以即時向新聞傳媒發表自己的回應,也可以間接幫助新聞傳媒去型塑出更符合觀眾需求與興趣的新聞訊息。

  實際來說,立即性的行銷研究資訊其實跟可以在新聞採訪與傳佈的模式相提並論。新傳媒網站可以運用不同的網站連結,諸如從專業網站那所下載的文件網頁,以及不同新聞機構所提供的消息來源,來同時連接到不同的網頁瀏覽者。意謂著,新聞消費者可以參與新聞的產製過程,讀者也可以同時是新聞參與者來形塑符合自我觀點的新聞報導,並且同時也可以在新傳媒的世界中產生莫大的影響力。

  然而新傳媒在訊息的產製者與消費者之間會比起傳統傳媒有著更好、更和諧的互動傳播關係。像是每日為個人訂做的報紙「Daily Me」即為一例,它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實驗室所開發出的客製化電子報。因此,網路以及新傳媒的出現對於當今的新聞並不一定是壞事,這其實可借助新科技之力來豐富新聞報導內容,並且可以讓新聞網頁的工具開發更多的觀眾群。因此傳統傳媒也可以藉由網路的使用來鞏固既有的事業版圖,維持市場競爭實力。

  對於新聞學來說,網路提供了速度、互動性、即時傳輸數位影像、多傳媒以及廣泛背景資訊等等的優勢。其實熟悉新聞專業的內部人士都知道,網路以及新傳媒科技其實讓新聞好還要更好。也許使用網路的人不一定都懂得傳媒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一般的常識都告訴使用者,網路可以強化自我腦內知識,是故當主流的觀點會認為網路其實是有助益於新聞業的經營與發展。

Merrill的觀點:網路與新傳媒是侵害新聞品質的元凶 

  網路與新科技的發明正著實地侵損新聞的根基,它們正悄悄的、慢慢地侵佔新聞專業領域,即使現在我們給了它一個冠冕堂皇的稱呼–「新新聞(new journalism)」,但新聞的質變已然是不爭的事實,而網路與新科技也寄望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內容可以適用在它們身上。

  許多網路的使用者是匿名的個體傳播者,他們不需要通過訊息守門人對訊息可信度的檢查,就可以向外界大量地提供消息。其實網路世界中的訊息提供者大多是寫手,他們並不在意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是不是會被別人所看到。他們僅是去想要如何擴大公共的話題領域、讓新聞更加地大眾化,擴大公共傳播的範圍。但可想而知的是,這些未經新聞專業編輯的話語以及部分偏誤的傳播資訊,將會使得傳統傳媒的可信度元氣大傷。傳媒沒有了可信度,間接讓傳媒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笨拙、過度小心,甚至到怯懦的「新聞恐龍(journalistic dinosaurs)」形象,根本毫無威信可言。所以新傳媒的問世其實是在侵蝕新聞專業的基礎與高尚意志,若未經矯正,新聞專業終將有消失殆盡的一天。

Dennis的回應:網路與新傳媒為新聞帶來新生機

  網路的出現並非在侵損傳媒原有的特質,網路的出現也不代表傳統的印刷或書本要就此走入歷史。網路與全球資訊網(www,意指world wild web)的問世,著實令人驚嘆,它除了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觸及到高容量的訊息儲存系統外,也同時可以容納任何人將自己心裡所想像而加以創造出來的網站存置於內,創造出專屬自我的傳媒窗口。因此,有數以百萬的網路業餘專家正翱翔其中,擔任專業的訊息傳播者。這對於傳統傳媒而言並不是一項威脅,傳統傳媒結合網路來開拓新的訊息傳播形式並不為過,反而是可以藉由這個機會讓訊息與更多的讀者、觀眾以及其他的網路使用者產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