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二、教學時數:40分鐘
三、結合領域:國小社會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版 六下(100版)第二單元現代科技與生活 第1課現代科技
翰林版 六下(100版)第三單元人文科技新世界 第1課世界E起來
南一版 六上乙版(99版)第三單元法治與生活 第2課法治的社會
五、對應能力指標:
8-3-3舉例說明科技的研究和運用,不受專業倫理、道德或法律規範的可能結果。
8-3-4舉例說明因新科技出現而訂定的相關政策或法令。
六、主題:網路霸凌工具
七、教材來源及本文:
這起糾紛從學校開始,幾個八年級女生偷了新來同學阿曼坦˙馬克森裝滿化妝品的鉛筆盒。阿曼坦舉發她們。
但事情並未就此打住。阿曼坦一回到家,電腦螢幕就開始蹦出一連串的即時訊息。那些女生說,她是長舌婦,愛說謊。她氣得發抖,打字反擊,「你們偷了我的東西」螢幕對話框內傳來對方的回應,罵她「愛擺譜的婊子」,接下來全是愈來愈不堪入目的罵人專用語。
阿曼坦今年十四歲,家住密西根州明罕市,去年才轉到這所學校。他說:「看來,人們在網路上對人說長道短的本事,遠比當面交談更歹毒。」她表示,那些女生在他面前從沒說過任何話。
這件事情反映出,潤滑青少年社交生活的科技,正擴增他們交往時出現的典型暴行;而科技擴增殘忍的方式不只一端。「網路霸凌」不侷限於校園或上課時刻,追擊對手,長驅直入對手的臥房。利用如電子郵件訊息和「部落格」等工具,只要按幾下滑鼠,就可以讓耳語、嚴厲的批評和令人羞窘的圖片在同儕間廣泛流傳,既更能達到公開屈辱的目的,又不容易被大人察覺。
網路科技除了讓使用者得以傷害對方,卻不必被迫目睹成果,似乎還激發出更深層的殘酷本性。心理學家說,施暴者和受害者在網路上的距離,往往讓原本並非蓄意的殘酷行為空前加厲,加上青少年無法克制衝動,以及設身處地的能力尚未成熟,情況更糟。(網路霸凌文章,引自「台中市輔導資訊網」網站)
八、 教學目標:
1.能體會網路的匿名特性對霸凌的影響。
2.認識各種形式的網路霸凌。
3.了解解網路霸凌的法律規範。
4.學習網路霸凌的有效處理方法。
九、 教學重點建議:
教學準備
①預先下載或開啟「Sydney School Bully Victim Fights Back」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67AXzcu83I&feature=related。
②網路霸凌文章「網路霸凌工具」影本。
③預先刑事警察局「拒絕網路霸凌」網站:http://bullying.cib.gov.tw/。
(一)導入活動
1.影片觀賞:播放「Sydney School Bully Victim Fights Back」影片給學生觀賞。
2.背景說明:故事主角是一個住澳洲雪梨的小胖子,在連續三年不斷地被嘲笑體重與身材之後失控抓狂,把霸凌者抓起來重重地往地上摔。
3.提問:如果你是現實生活中的霸凌受害者,有沒有可能像他那樣反擊?為什麼?
(二)發展活動
1.文章閱讀:發下網路霸凌文章「網路霸凌工具」的影本,請學生閱讀。
2.提問:小胖子和阿曼坦同樣是被霸凌,但兩個案例有什麼不同?
3.老師說明:
①現實生活的霸凌受害者,知道誰是施暴者,還有機會向人舉發,甚至反擊;網路具有匿名性,不容易得知施暴者身份。
②網路是虛擬的世界,施暴者在散佈傷害人的訊息時,看不到受害者痛苦的情況,所以加害的程度或手段反而會更殘酷。
③網路上的資訊流傳迅速、無遠弗屆,受害者會產生自己的事已經被很多人知道的恐懼,加深了心理陰影與精神壓力。
4.是非測驗:猜猜看,以下的情況哪些屬於網路霸凌?請比O或X手勢:
①把暴力毆打同學的行為拍成影片,放在Youtube讓人觀賞。
②在e-mail中說某人是死胖子、大肥豬,寄給同學及朋友。
③將同學的曝光照片放在臉書上,或是寄給大家看。
④把討厭的人家裡的地址、電話公布在BBS上。
5.老師說明:①將校園霸凌的影片PO上網;②用e-mail誹謗他人;③載錄色情、不雅圖片及轉寄;④未經他人同意公開私人資料(如電話、地址、照片),這些都是網路霸凌。
6.法規介紹:開啟刑事警察局「拒絕網路霸凌」網站,介紹相關法律規範—
①將校園霸凌的影片PO上網→可能觸犯刑法之「傷害罪」、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受害者可依據遭受之損害,提出民事賠償。
②用e-mail誹謗他人→可能觸犯刑法之「公然侮辱罪」、「誹謗罪」、民法之「侵權行為」,受害者可依據遭受之損害,提出民事賠償。
③載錄色情、不雅圖片及轉寄→可能觸犯刑法之「妨害風化罪」、「妨害秘密罪」、民法之「侵權行為」,受害者可依據遭受之損害,提出民事賠償。
④未經他人同意公開私人資料→可能觸犯刑法之「妨害秘密罪」、「偽造私文書罪」、「妨害自由罪」、「恐嚇罪」、民法之「侵權行為」,受害者可依據遭受之損害,提出民事賠償。
(三)綜合活動
1.總結說明:遇到網路霸凌的處理方法—
①勇於求助,並將資訊存證。
②即時處理,告訴家長、老師或警察。
③終止流傳,檢舉不當言論、圖片或影片。
2.「網路危險指數」測驗:開啟「網路危險指數」測驗網頁,請學生課後回家自行檢測,隔天報告自己的檢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