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記者執業前普遍會接受到學校或傳媒組織專業的新聞訓練,記者再以這套專業流程與形式去面對不同處境所發生的事件進行報導。在本質上,新聞的專業訓練可以讓記者知道如何去採訪新聞,如何透過眾多繁雜的文件、事件背景研究、不同的消息來源等多源頭線索,一項項檢驗並篩選出重要、契合事件發展的訊息組織成新聞稿。並且知道如何在不同的平面或者廣電傳媒上,配合不同傳媒的屬性編寫成不同的新聞形式特色。

  新聞採寫雖然看似一項平淡無奇的例常性工作,但其中在策略的選擇上牽涉到許多道德議題上的質疑。部分人士質疑這樣的新聞標準作業程序是不是一種預先設定好的「支票新聞」?新聞來源是不是編造的?記者本身對事件是否有無錯誤認知?這會不會也是一套經過精心設計的謊言模式?這些質疑在新聞界與學術界中普遍受到重視,這些問題也確實在目前的實務界中不斷發生。

  符合專業資格的記者在新聞採訪寫作的過程中,必須常常去面對專業策略與倫理道德間抉擇的兩難處境。但記者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究竟是要因時制宜,隨不同事件情境而改變策略,或者是從一貫徹新聞專業處理標準程序?當這項議題視為是有價值被拿出來探討時,絕多數的記者自信自己有一套經組織訓練內化後的專業價值判斷能力來處理新聞,記者普遍認為當自己遇到專業與倫理衝突的問題時是能夠依賴內在經驗與價值迎刃而解。

  記者能否如實貫徹專業倫理處理原則,抑或因時制宜策略性地調整原則,兩者是否分別與新聞專業或倫理道德有所衝突?至今仍是羅生門未解之爭議。

Merrill觀點:新聞採訪策略應隨事件而適時調整
  新聞的採訪策略應該要隨不同的特定事件而有所調整,有時記者曾答應受訪者要保護消息來源而在報導上匿名,有時卻沒有必要。若事件攸關道德倫理,我們就得彈性使用新聞策略,因為記者得必須去設想到新聞刊出後所造成的後果。

  所以記者在必要時刻是否應該說謊保護消息來源?有時是相當棘手的問題,但確實記者有時不得不這麼做。那麼,記者是否應該在刊播前給受訪者看新聞稿?我想答案與前一個問題並無二致,新聞事件必須要依據不同的事件而產生不同的處理模式。再者記者最主要的目標就是要證明所報導的東西是正確的,所有好的記者應該是要知道這些,彈性地使用策略是必要的。

Dennis觀點:新聞執業準則應從一而終
  新聞是隨時隨地發生,記者經常要處理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因此很難說要因時制宜地去彈性運用新聞作業的相關倫理準則。一些批判人士也許會認為要去對新聞進行進一步的計畫與標準化無疑是對傳媒自由的傷害,可是亦有不乏多數人認為公共事務的新聞應該要有一套標準化形式規格的新聞採寫策略,並且要有新聞的酬賞與懲罰機制來強化這些規範。

  但這裡產生一個問題,我們目前所講的這些規範與策略都只是一種偶然性印象主義式地猜想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新聞形式是如何,而不是根據現實層面中新聞記者在採訪所面臨的狀況進行系統化策略規劃以反映社會真實。

  新聞的指導綱要策略本身是在強調道德與規範的目的,但這些策略的發展也應該要給予新聞記者一個清楚的框架,並考慮在他們採訪的現實層面所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再進一步給予方向。

  至少,這些準則應該要能夠給予記者有其他的選項可以參考而不是死板板地要求記者遵照,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發展這些規範策略來讓記者信服並遵守。公共利益必須由傳媒系統化地收集新聞資訊方能達成 ,也唯有如此我們的新聞才能真正地被判斷是誠實地為公共利益服務。

Dennis, E. E., & Merrill, J. C.(1996).News-gathering tactics. In E. E. Dennis & J. C. Merrill, Media Debates (pp. 133-145).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