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教學時數:60分鐘
三、結合領域:健康與體育
四、配合教科書內容:
康軒/4年級上學期/健康與體育/運動有益健康/體適能優等生
南一/3年級上學期/健康與體育/健康一起來/健康動起來
翰林/4年級上學期/健康與體育/健康靠自己/健康體適能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4-2-2 評估體適能活動的益處,並藉以提升個人體適能。
1-1-4養成良好的健康態度和習慣,並能表現於生活中。
4-1-4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體適能。
4-2-1了解有助體適能要素促進的活動,並積極參與。
六、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3-1反思個人的媒體行為。
七、主題說明:
本主題帶學生省思自己的媒體使用行為,及媒體在自己生活中的角色。從電視到電腦,媒體使用時間是否在暑假期間達到顛峰?是否因為大量使用媒體而沒有時間運動、作息失序,甚至依賴或對媒體上癮?另一方面,教師也可知道學生的電腦與網路使用概況。本教案先以電腦使用為主,適合於任何一堂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實踐,也可延伸範圍至電視使用,可參照:《別小看我媒體互動教學手冊》(政大媒體素養傳播學院),〈第一堂 看電視大體檢〉,內含豐富資訊、教案與學習單。
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dl_file/book/2001%20Media%20Literacy%20Teaching%20Guide%20Part1.pdf
而本教案所使用的《別小看我媒體互動教學手冊》的〈第三堂 網海自由行〉部分,也有豐富的相關資訊,可視情況規劃融入教學機會,帶學生全面檢視自己的電腦與網路使用行為。
迎接開學,一起來做收心操!
八、新聞來源及本文:
1.〈青少年過度使用臉書 會影響學習 可能引發心理問題〉,2011/08/10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http://www.nownews.com/2011/08/10/545-2734234.htm#ixzz1VOuWrlH9
美國一項研究日前聲稱,經常上「臉書」(Facwebook)或其他社群網站的青少年,在學校的成績大多偏低,並且會引起心理問題和自戀趨勢。研究認為,「臉書」等社群網站對青少年的成績「弊大於利」。
研究調查了學生們在15分鐘的學習內的注意力集中狀況。結果令他們大吃一驚,因為學生們無時不刻不在想著刷新他們的「臉書」網頁,根本無法長時間集中。
心理學家拉瑞羅森說:「大約沒過三分鐘他們就不能集中注意力了。社群網站越多,越不能集中精神。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成績下降。」13歲下的青少年如過度使用社群網站會更加焦慮、情緒低落和其他心理疾病,也同樣會引起失眠和腸胃疾病。
羅森將這一結果公佈在年度美國心理協會研討會上。他說:「沒有人能否認臉書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方式,尤其是年輕人的。現在我們能明顯地看到它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羅森說,社群交網站對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體現在讓他們變得更加虛榮,更具挑釁行為,並讓他們抵觸傳統的社交方式。
不過羅森也認為社群網站並非有百害而無一利,內向的孩子們能夠通過它變得更開朗,更容易與人交往。因此他建議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網上活動。
2.〈為拿「寶物」閉關 + 熬夜 少年頭髮全白〉, 2011/08/18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http://www.nownews.com/2011/08/18/91-2736204.htm#ixzz1VOueJO9j
高雄一名陳姓少年翹家兩個月後,返家時竟然是滿頭白髮、眼眶凹陷,本來父親懷疑他可能吸毒,一問之下才發現,少年其實受僱於線上遊戲的玩家,每天幫忙打電動10個小時;這樣日夜顛倒的結果,讓他成了白髮少年。
流連於網咖的陳姓少年,平時沉迷於網路遊戲,進而打出名號,在圈內小有名氣。有成年的玩家因為打不贏他,便直接聘僱他、請他幫忙拿寶物,不僅包吃包住,每個月還給他1萬5千元的薪水;而陳姓少年為了賺取外快,乾脆直接翹家,每天掛在線上玩遊戲。
2個多月來,他幾乎足不出戶、日夜顛倒,讓原本烏黑的頭髮變成白髮,甚至雙眼凹陷,連父親都快認不出他。原本,少年父親以為兒子在外面學壞、吸毒,報警處理之後,才發現兒子利用暑假期間「打工」,而且還是廉價勞工。
「他如果僱用青少年打工,這也是涉及到兒少福利法。」警方表示,僱用陳姓少年的林姓男子,根本不知自己已經觸法,而陳少為了不存在的虛擬寶物犧牲了健康和家庭,也讓他們難以理解。(新聞來源:中視新聞)
3.〈小孩沉迷上網 家長應助改作息〉,2011/08/18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報導】。http://n.yam.com/cna/healthy/201108/20110818181623.html
暑假期間許多學童沉迷網路世界,部分家長擔心小孩離不開電腦,而帶小孩求助專業醫師,署立台中醫院心智發展科主任劉駿熒今天表示,家長可試著協助孩子改變生活作息。
劉駿熒指出,時下越來越多學生在電腦前一坐幾個小時爬不起來,門診中發現不少家長帶著小孩前來求助。例如1名國中2年級的男學生,在家境小康、雙薪家庭成長,父母下班後總是看見小孩在電腦前玩電玩,起先不以為意,覺得放假就應該讓小孩輕鬆一下,而未多加阻止。
劉駿熒表示,這名國中生逐漸變本加厲,總是累到不行了才上床睡覺,生活作息很不正常,暑假作業也不做,父母一要求關機,小孩就反應激烈。不只是國中生,還有1名高中生,也是如此。眼看暑假快過完了,父母擔心小孩沉迷網路,無法回歸正常生活作息。
憂心的家長帶著小孩求助專業醫師,劉駿熒指出,經過會談後發現,原先孩子只是藉由網路搜尋資料,卻漸漸迷上網路遊戲,加上父母白天上班,家中無人陪伴,因此坐在電腦前的時間漸漸增加,甚至經常會為了電腦遊戲的分數而犧牲睡眠。
劉駿熒表示,小孩如果每天花很多時間上網,否則就會感到渾身不對勁,就是得了所謂的「網路成癮症候群」。國內大約有15%的網友,罹患這種網路成癮症,其中又以男性居多,他們每天使用網路的時間,除工作以外,大約超過3到5個小時。
劉駿熒認為,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無法控制長時間上網,出現心情低落、易發脾氣等,可以試著協助改變孩子的生活作息,包括訂定適當的使用規則、每次使用的時間限制、安排多一點休閒娛樂,如果還是無法控制及改善焦慮情緒,就需要求助專業人員,提供進一步協助與行為治療。
4.〈看一小時電視 恐短命22分鐘〉,2011/08/18 ,【民視新聞張永佳綜合報導】。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8/11/2x28q.html
您喜歡看電視嗎,您常看電視嗎?如果您喜歡的話,可能要注意以下這個訊息,澳洲研究指出,平均看一小時的電視,比起沒看的人,壽命可能會縮短22分鐘。
這份英國期刊,引用了澳洲昆士蘭大學對25歲以上的1萬1000人的研究,發現,平均每看一小時的電視、光碟影片、或是電玩,比起沒看的人,壽命可能縮短22分鐘,如果每天看電視超過6小時,整體壽命將縮短5年。
當然,這與電視節目的內容沒有絕對關係,只是,因為看電視時,通常都是坐著的,如果久坐不動,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傷害,幾乎等同長期吸菸或肥胖,提高罹患像是血脂肪濃度過高、心血管疾病等的機率,研究甚至比較出,每抽一支香煙,和每看半小時的電視,都可能使壽命縮短11分鐘。
另一份相關研究則指出,每天看電視2小時,早產致死及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都將提升20%,期刊同時也採用了台灣學者對40萬人進行8年追蹤的研究認定,每天做15分鐘的運動,將可延年益壽、多活3年,同時,也能降低早死率達14%,如果再多做個15分鐘,可再減少4%的死亡率。
專家也指出,只要願意開始做一點點低量運動,就可減少1/6的死亡率。
5.〈運動延壽 適量不夠 儘量最好〉,2011/08/18 ,【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8/11/2x28q.html
我國研究發現,每日運動十五分鐘便可延年益壽,運動越多活越久,每日一百分鐘最佳,可延壽五年,推翻了現行衛生署建議。一般人的觀念都是運動要「適量」就好,國家衛生研究院、中國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溫啟邦則痛斥:「適量運動的口號害了很多人!」
溫啟邦團隊利用美兆健檢的龐大資料庫分析運動與健康間關係,論文登上權威期刊Lancet,轟動國際。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趁勢推出新版「上班族健康操」,只要每天跳十五分鐘,還可降死亡風險十四%,延壽三年;若每天跳兩次,連跳一年可減四公斤,促進新陳代謝。
這項研究打破現行「三三三」觀念(運動須每次三十分鐘、每週做三次,每分鐘心跳達一百卅下),讓人再也沒藉口不運動。但國健局長邱淑媞強調,若能達到「三三三」效果更好。
每天運動一百分鐘 效益最高
溫啟邦說,自古人類就開始尋找仙丹,如今證實運動就是「仙丹」,每位醫師都應開給病人這項處方。以聚餐為主的社交方式也應改變,「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
溫啟邦研究發現,運動越多,死亡風險越降,直到每日運動一百分鐘時,效益才抵達天花板(最高),可降三十五%到四十%死亡風險,延長五年壽命。「不是少看電視就夠,而應把看電視時間拿來做運動」。
該研究也推翻運動應適量說法,溫啟邦批評,過去講「適量運動」是「錯誤且沒有科學根據的」,「害了很多人」,呼籲「儘量」運動、「大量」運動。每日運動兩小時內並不會造成傷害。就算是病人也應設法多動,「除非真的不能動了」。
溫啟邦指出,台灣高社經地位者「不」運動的比率高達四十一%,是美國高社經地位者的二.四倍,「這些人常是意見領袖,影響力大,卻做了不好的示範。」而大人不運動,更使得小孩子運動量也偏低,是台灣社會的隱憂。
《別小看我媒體互動教學手冊》(政大媒體素養傳播學院),〈第三堂 網海自由行〉
http://www.mediaed.nccu.edu.tw/teach/dl_file/book/2001%20Media%20Literacy%20Teaching%20Guide%20Part3.pdf
九、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將學生分為5-6人一組。
2.讓學生按照組別坐好。
3.將上述的新聞,印好每組一份,上課時發給學生。
4.《別小看我媒體互動教學手冊》的〈第三堂 網海自由行〉部分,請老師先熟讀內容第85至92頁,並將「採訪你的數碼心情」、「數碼心情指數專題採訪」、「網路使用保證書」表格印出來,上課發給學生。
5.座椅靠著教室的牆邊排列,教室中間空出來,最後可以全班同學至這裡做操。
6.教師請事先挑選適合在教室內或走廊活動的簡易體操,上課時以光碟播放或網路視頻播放。
上課
1.首先請學生回想平常在家看電視、上網、打電動、閱讀雜誌和報紙、手機或IPAD等使用媒體的時間,每一天約花多少時間?將「採訪你的數碼心情」表格發下給同學填寫。(5分鐘)
每組抽點2位學生跟大家分享其中的3~7點,同時由老師在黑板上做紀錄,並且大致歸納出學生使用概況的共通點。
2.接著,發下編號第1.至3.新聞,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2~3組學生,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5分鐘)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3.發下「數碼心情指數專題採訪」,請學生填寫,檢視自己的電腦與網路使用時間,以及是否有成癮的危險。(5分鐘)填寫完畢,請全班表格中有6個以上的「◆」同學舉手,以及有6個以上的「(炸彈圖)」同學舉手,由老師統計人數寫在黑板上。
4.引導學生檢視自己所填寫的「採訪你的數碼心情」、「數碼心情指數專題採訪」兩張表格,是否花費過多時間在電腦與網路上,並因此影響正常的生活作息,甚至有成癮的危機?另外,自己的電腦與網路使用,是否過度依賴,有沒有可能發生如同第1至3則新聞所報導的狀況?
抽點2至3位學生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心得,及認為自己應該如何改善或建立健康的電腦、網路使用習慣。(5分鐘)(抽點學生作答與分享時,儘量避免學生重複發言,讓全班學生都有機會跟大家分享)
5.將編號4、5的新聞發下給同學,讓學生依照5W1H,瞭解新聞事件,並抽選2~3組學生,說明對於新聞事件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0分鐘)
(1)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Where:在哪發生
(3)What:發生何事
(4)When:何時發生
(5)Why:發生原因
(6)How:如何發生
6.抽點2至3位學生分享:跟大家分享自己平時的運動習慣(運動的類型、運動時間、跟誰一起運動);並對照自己的電腦與網路使用習慣,以及新聞中所建議的運動時數,判斷自己的運動時間是否足夠?(10分鐘)
學生分享後,引導全班學生再次檢視自己的電腦與網路使用習慣,從使用時間、接觸的內容、對內容的依賴與信賴程度等等,總結大家的分享結果,電腦與網路應為工具性的使用,不應該影響自己正常的生活作息,也不能取代和親朋好友相處的時間,也不能對使用的內容與功能過度依賴與信任,如此才能降低成癮或其他問題的風險。(其他問題諸如:經常接觸暴力的遊戲而影響情緒及人格發展,或因為過度信賴網路內容而產生網路交友、網路謠言、網路詐欺、個資外洩等問題)
7.做操時間:
請大家一起到教室中間或走廊外面做操!簡單的頭、手、腳伸展、動一動,就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8.學習單:發下「網路使用保證書」,每人一份,帶回家跟家長一起填寫,下次上課時交回。如此也可以讓家長和其他家人一起重視這個議題,健康的媒體使用習慣和家人分享,一起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