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名稱:小說、電影比一比    (設計者:賴慧玲/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

二、配合年級、科目:適合中、高年級學童或青少年。

三、活動所需準備的材料:一本曾被拍成電影的小說、空白紙(用來記錄討論內容),小說、電影個人搜查表

四、活動簡介與目標

  經典小說被翻拍成電視劇、電影,相信這樣的例子在每個人心中都不難回想,或者在看了某部電影或電視劇之後,也可能因為內容讓人想看看原著小說的內容究竟為何。是原著好看,還是電影(視)好看,想必每個人的意見都不同,小說內容的故事完整性與文字給人的想像空間是影像無法取代的,而影像詮釋與再現文字的表現,也會因為不同的要素與技巧而給人不同的觀感。因此本活動主要目的希望家長和孩子一起在觀賞小說與電影之餘,也能比較兩者的表現形式,進而瞭解不同媒體的訊息內容會因為其使用的科技、製作技巧與技術、敘事而產生不同的意義。本活動考量取材方便,也可改用小說與電視劇或漫畫與電視劇,重點在理解不同媒介的表現形式。舉例來說,《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暮光之城》、《哈利波特》是小說與電影,《流星花園》為漫畫與電視劇、《白色巨塔》為小說與電視劇…等,以此類推。

五、活動說明
1、爸爸媽媽與孩子分別完成小說、電影個人搜查表,分享彼此看過或是喜歡的小說,且這小說內容曾被翻拍成電視劇或電影。完成搜查表後需進行分享與討論,例如:

*小說是以文字來表現,電影或電視劇是以影像來呈現,你覺得帶給你什麼不一樣的感官經驗?有沒有特別的或是與你想像有落差的例子?(例如我以為小說裡的男主角眼睛很小,可是電影裡的男主角眼睛很大)

*在完成了搜查表後,回顧一下自己的經驗,是先看原著居多?還是先看電影(視)居多?

*你多是選擇單一版本嗎?或是有無特定的順序?(像是有些人認為要先看過原著比較好,有些人則是先看過電影再看小說…等)

*先看過其中一種版本後,會不會影響你再去觀賞另一種版本,為什麼?

2、藉由分享討論的過程,也可以讓孩子與爸媽彼此瞭解不同世代所觀看的文本,有些不同,有些可能因為經典而流傳,甚至思考為何親子間收看的東西會有異同,是個人品味抑或媒體環境的造就呢?

3、共同選一部作品,由家長與孩子各一人分別選一方擔任小說推銷員,一方擔任電影推銷員,由多餘的家中成員擔任購買的民眾,根據推銷員的說詞來決定要購買小說或是電影。推銷過程中,需將鼓勵民眾看原著小說或電影的理由說明清楚。

延伸活動:自己當導演,選擇小說其中一段,試著將它拍出來。